《小学二年级语文《夏日绝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6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对古诗修辞手法的赏析,使学生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入手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诗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习了很多古诗,认识了很多诗人。但是,却没有学过一首女诗人写的诗,从未了解过一位女诗人。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去认识一位宋代女诗人。
介绍诗人,感受“婉约”“豪放”
二、 李清照(1084--约1151年),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她的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等。
延伸豪放派,播放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诗朗诵,让学生感受婉约豪放。
三、初读,感知古诗
1、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2、指名朗读,纠正错误读音。 四、再读,了解诗意。
要求:结合注释进行自学,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有问题的可以标出。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出示: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到现在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肯回到江东。
3、学生质疑,可能会问“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出示项羽的资料)
五、品读,悟情入境
1、师:现在你已经了解了诗的大意,能不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自由谈感受并说明理由。
2、小结: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慨,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赞颂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读)这两句诗千百年来吸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共同赏析,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
3、从修辞入手,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思考:从字面上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生”与“死”是一组反义词。“人杰”和“鬼雄”……
(2)小结:“生”与“死”、“人杰”与“鬼雄”,就是这样的对比,构成了对偶句,让我们感受到诗句工整,富有音乐感。在我们学过的诗句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3)生再读这两句诗,体会其语言美。
4、从思想入手,理解诗人的感情。
过渡: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当时情景?
(1)生自由谈,师补充“靖康之耻”资料。
(2)国破家亡,风雨飘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她大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面对金兵,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祖国的大好河山已失,百姓的美好家园已毁,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像项羽那样……”(师生接读进行语言训练)
(3)小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标准,那就是: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让我们读出她豪迈的情怀吧!
(4)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六、研读,融会贯通
1、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人,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 生自由谈。
2、根据生的回答,相机补充。
3、共同欣赏名言警句,古诗。
七、总结全诗,感情升华
1、你想用哪句名言或诗句来激励自己?
2、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有气节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别人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板书:
夏日绝句
(怀古诗)
李清照
人杰
有骨气
鬼雄
有气节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夏日绝句》,并背诵。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感受诗人李清照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夏日的绝句往往描绘出别样的风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夏日的古诗《夏日绝句》。
简介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朗读,纠正发音。
三、理解诗意
分组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四、感悟诗情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夏日的独特感受。
感受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怀。
五、总结拓展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拓展阅读其他描写夏日的诗文。
古诗夏日《绝句》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⑴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⑵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心得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⑶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⑴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⑵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使学生在朗诵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教师看到当你走进这个教室就在关注这个大屏幕(课件: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那你能告诉我,看了这幅画面,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四周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古今的千古《绝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教师范读(课件:在背景图上一行行出示,同时加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想听一听那柔美的诗文吗?
⑵学生初读感知:你是不是也想读啊?(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⑶指名读、齐读。读的真好,因为诗真美,想不想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天成之美。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诵。
(一)学习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⑴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⑵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⑶学习“鹂”、“鸣”、“翠”(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步变大,跳出来,到达重点学习的目标。)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鹂”、“鸣”、“翠”。
(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汉字就像个成长的孩子。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⑷看吧,两只活跃心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青翠的柳梢间愉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习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⑴诗人正沉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突然眼前擦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⑵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步变大,跳出来)
⑶学习“鹭”,你认识它吗?
⑷仰望苍穹,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如许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豪放的男孩们,让我们敞开胸襟,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遥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三)学习第三句
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到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沉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极目注视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⑵这即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感受“窗含”意境。)
⑶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调皮谁认识呢?(课件,蹦出“含”、“岭”)
你觉得他们长得像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令)那么,“令”字家族除了“岭”你还想起了谁?
(玲、拎、冷、铃、零、龄、领)
(课件:指“岭”出现“令”家族,使学生一目了然。)
⑷汉字多变,汉字真的很神奇,一个“含”字将西岭雪山美景尽收眼底,不防也让我们感受一下。同学们,让我们透过窗户看眼前的这片蓝天,想象一下,和下课后我们站在操场看到的一望无际的蓝天感受一样吗?
⑸心爱的女孩们,你能读出这含蓄的美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和诗人一同去感受这千秋雪景吧!(齐读)
(四)学习第四句(辗转)
⑴诗人忽又低下头,这次,他看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课件:第4句配图,感受意境。)原来俯首处,门外还停泊一艘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⑵学习“吴”(课件:“吴”跳出,重点学习。)
吴桐,(学生名),你应该是最相熟这个字了吧,告诉同学们,怎样记住它?
⑶书写“船”,认识“舟”。
这里还有1个字你认识它吗?(船,课件:“船”字,突显船在当前页中位置)
“船”是“舟”字旁,“舟”做偏旁时“横”变成“提”。在虚宫格中书写。
⑷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路路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欢快)
⑸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齐读)
四、心得课习题
⑴同学们,句句品过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诗句太美了)
⑵是啊,诗句太美了,是因为大自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是因为此时此刻诗人有一颗观赏的心太美了。只要心中有景,大自然处处是美景,也只有诗人这样绝妙的语句才能配得上大自然这绝伦的美景绝句,无与伦比,而不单单是一种诗的体裁。(课件:回到首页图,学习“绝”,使课的自身到达“扣习题”的效果。)
⑶学习“绝”(课件:出示字理图,演示字理。(“绝”与“决”比照练习填空。)
(课件:⑴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⑵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决心,谱写绝妙的人生。)
五、想象诗句,感受美
⑴真是妙啊,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整首诗,恐怕我们的脑中不停的闪现的就只有一个字——美。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这种美,印记这种美,吟诵这种美。(生配乐读,想象画面)
⑵总结归纳《绝句》(课件:杜甫画像前一行行出现总结归纳性语句,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和用意。)
⑶练习。(才子对对碰。课件:出练题,在横线上填上本课的生字。翠柳丝线,黄鹂悠鸣。一行白鹭,志向青天。雪岭含窗,别具一格。泊船万里,驶之东吴。千古佳句,万世称绝。)
六、拓展观赏(课件:美景图片,让农村孩子观赏到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
同学们,你看,不仅是杜甫草堂,其实你的身边处处是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领有一颗高兴的心,去拥抱大自然的每一天吧!
古诗夏日《绝句》教案 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1、播放《春天在哪里》及一组春景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之美。
2、指名交流自己眼中的春天。(板书:美)
3、交代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读得通畅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
2、检查生字:要想走进杜甫的《绝句》,必须摘下老师手中的几朵花,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手中花片上带有古诗中易读错的生字及相应词语:鸣、翠、行、鹭、含、泊)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段教学重点,又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这个环节里,教者采用多种形式的识字方式:自主识字、游戏碰碰车、个性交流等,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识字热情。]
3、扫除生字障碍后学生再读古诗、指名读、小组读。
(三)吟得通达
1、与学生谈话交流:古人读诗称做吟诗,吟诗时讲究平长仄短。平即平声,就是要把普通话中的一二声读得长,用符号“-”表示。
2、学生猜:仄声就是把普通话中的什么声调读得怎样,� (根据学生的交流,老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如果单纯地给学生讲“平长仄短”的理论知识,学生对这种抽象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在这里教者采用“猜”的游戏,让学生顺着前面讲的知识点“猜猜”后面的“仄短”内容,学生就学得乐、学得快。]
3、谈话交流:古人就是用“平长仄短”的这种规律吟出古诗的韵味美和节奏美。
同学们,你们今天想当一回古人吟一吟《绝句》吗?老师今天也想当一当古人吟一吟这首诗歌,我们谁先来当古人呢?
4、教师示范吟诵《绝句》;学生看课件上标的符号自由练吟诗,同桌互吟互评,全班配乐吟。
[设计意图:这一组吟诵设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遍之多,学生对这首古诗的吟诵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吟到会吟,教学很有成效。]
(四)解得通透
1、谈话:尊敬的古人啊,当你在吟着《绝句》时,你的眼前好像看到了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课件:黄鹂、白鹭、雪、船)
2、借助课件一一介绍。
黄鹂鸟:也叫黄莺,羽毛黄色,嘴淡红色,喜欢在春天里鸣叫,叫的声音很好听。播放黄鹂叫声)
白鹭也是一种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我们厦门很早之前被称为鹭岛,就是因为厦门岛内栖息着很多白鹭。有关厦门称为鹭岛的知识,课后你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查资料了解。
千秋雪:很长很长时间里不融化的。积雪。
万里船:从很远很远地方来的船只。
3、赏――感受画面美。在《绝句》古乐伴奏曲声中,学生欣赏课件播放的四幅意境图。
4、想――感悟意境美。(1)播放意境图一:春天来了,新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唱歌。
交流:同学们,刚才我们静静欣赏图片时,你好像听到黄鹂鸟在唱什么歌呢?听到黄鹂鸟在说什么悄悄话呢?在讲什么故事呢?
(学生反馈)
多么活泼、多么愉悦的黄鹂鸟呀!同学们,让我们用愉悦的语气吟诵这一行诗句,好吗?
(2)播放意境图二:一行白鹭轻盈地飞向蓝天。交流:你看到的一行白鹭是怎么样飞向蓝天的?它们的动作美吗?你们就是那一只只可爱的、轻盈的白鹭鸟,请你站起来展开美丽的翅膀边轻轻地吟诵诗句边飞向蓝天吧!
(3)播放意境图三:推开窗子,远方有雪山。
交流:对着画面,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谁能帮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点拨:“含”借手势辅助理解,建议学生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一一对应组成“窗框”,移至眼前,放眼望课件上的“雪景”。学生边做动作边吟诵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4)播放意境图四:江边停泊着船只。
交流:你知道江边停靠的船只是从哪里开来的呢?它们已经行走多远呢?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呢?
[设计意图: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意境图为学生理解感悟,为学生的朗读实践,搭建了一个平台,为学生想象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5)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在“想象”中走进了杜甫的这首《绝句》了。这一路上我们掌握了不少学习古诗的方法,领略了《绝句》的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代表作有《相和歌辞放歌行》《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塞下曲四首》等,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名句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出塞》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格律】
本诗格律为: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依然是一首五言绝句。但是近体诗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叫“对”;两联之间平仄相似,叫“粘”。这首诗第一联二、四字平仄相同,但上下仍相对,属于近体诗中的“拗救”现象。同时,第二联平仄依然相对。但是邻联失粘。应该属于折腰体的五言绝句。吟诵时相对比较难一些。调式应该重新组合,不能用一般的平起五言绝句调式。另外,对“拗救”现象的。处理,吟诵时要注意修改第四字的音高和旋律。[押韵]
本诗押的是“一东韵”,一个很开阔雄浑的韵。诗歌的主旋律是豪迈雄浑的,然而入声字比较多,显得有些决绝。[声韵]
“生—当——作!人—杰!”,“当——”字拖长,是一种强调,确信、肯定。“作!人—杰!”,三个字中用了两个仄声字“作”“杰”,改换音韵,并且起强调作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们,是男子汉就应该活着做人中最杰出的人。
“死-亦!为—鬼-雄————”,“死亦”与“生当”相对,一个去声字和一个入声字“亦”连用,声如破竹,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和声韵铿锵的发誓的感觉,同时,拉长“鬼雄———”,让人感觉豪气万丈自胸中发出。即使死了,也要在地狱里做一个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至今——”拉长述说从一千多年前遥远的汉朝到南宋的今天,我依然在想着那位叫项羽的英雄。
“不-肯-过-江——东————”,一个入声字“不”和去声字“肯”“过”,连着一个拉长的平声字“江”,一个押韵的,可以无限延长的字“东”,仿佛再现出那个战败后,不肯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英雄项羽自刎的画面。让人肃然起敬。
【用典】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学会古诗的诵读方法,培养吟诵古诗的兴趣。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夏日风景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古诗,圈出生字新词。
利用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字新词。
三、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古诗的意思,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四、诵读感悟
教师示范诵读,指导学生掌握诵读技巧。
学生自由练习诵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古诗的理解。
拓展阅读其他描写夏日的古诗,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
小学二年级语文《夏日绝句》教案 7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写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1、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
2、自读《四面楚歌》等成语故事,了解历史人物。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文题目
1、再现“四面楚歌”的悲壮情景,了解历史背景。
2、揭示课文题目。
二、合作学习,朗读古诗
1、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读古诗。
2、同方或小组相互纠正字音。
3、请生朗读、详读,教师相机指导。
4、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读中悟诗,讨论交流
1、学生自读古诗,交流:通过朗读你明白了些什么?
2、前两行可采用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意,抓住“人杰”、“鬼雄”二词体会,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豪迈之气,从而积累诗句。
3、学习后两句诗时,可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成语故事理解,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项羽的悲壮之举,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读出韵味,深入体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好。
2、配乐朗读,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3、齐读古诗,在朗读中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如“生”与“死”相对,“人杰”与“鬼雄”相对。
4、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老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一遍生字,提醒学生注意笔顺笔画。
2、学生选出难写的字交流写好它们的办法。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六、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2、课外收集诗人的词读一读,如《声声慢》等等。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 背诵自身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
2、 揭示课题,简介诗人
二、 合作学习,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我会读
(1) 同学自由读
(2) 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 请生读,其余同学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
(4) 听示范朗读
2、我会认
(1) 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
(2) 考考同桌
(3) 汇报学习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
3、 我想问
同学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 读中感悟
1、同学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机板书
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和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 深情朗读,深入体会
1、 听课件朗读
2、 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
3、 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 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 配乐齐读
五、熟读成诵。
六、拓展
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家长听
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夏日绝句 9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 背诵自身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
2、 揭示课题,简介诗人
二、 合作学习,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我会读
(1) 同学自由读
(2) 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 请生读,其余同学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
(4) 听示范朗读
2、我会认
(1) 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
(2) 考考同桌
(3) 汇报学习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
3、 我想问
同学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 读中感悟
1、同学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机板书
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和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 深情朗读,深入体会
1、 听课件朗读
2、 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
3、 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 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 配乐齐读
五、熟读成诵。
六、拓展
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家长听
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七、板书
小学二年级语文《夏日绝句》原文 10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 杀。
江东:长江以南的地区,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译文:
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渡江回到江东。
夏日绝句 11
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
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流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 〉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
小学二年级语文《夏日绝句》教学反思 12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而说的。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举一个历史人物继续发挥。李清照用项羽的骨气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
本节赏析课我主要采用:初读,感知诗句;再读,了解诗意;品读,悟情入境;研读,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我的这节赏析课也不例外。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心中有一份失落感,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我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想化的共鸣。
2、我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3、课堂上有个别学生的回答中有错误时没有及时纠错。
4、赏析方法的推荐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介绍。
古诗夏日《绝句》教案 13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目的:
⑴能读懂古诗《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⑵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等词语。
⑶会背诵、默写《绝句》。
⑷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画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提醒课习题。
(1)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2)揭习题,板书:古诗二首
(3)老师范读。
思考:这两首诗写哪个节令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学《绝句》。
⑴解习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的古诗按诗的内容列标题,这首诗就用旧诗体裁做标题。
⑵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⑶初读古诗。
(1)自由读,拼读生字音节,观察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读懂。
(2)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和多音字“泊”。
(3)指名朗诵古诗,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
⑷再读古诗,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问:“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鸣翠柳”怎么理解?
答复后,老师小结:黄鹂,鸟的名称,又叫黄鹂,这句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青翠色的柳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
(2)理解第2句。
问:“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样理解?
答复后老师小结:白鹭是一种颈和腿都很长的白色水鸟。青天:蓝色的天空。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群白鹭在蓝色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翱翔。
(3)理解第3句。
问:“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
答复后老师小结:窗含,从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着。也就是窗柜里围着的'景物。“千秋”指好多年。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可以看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
(4)理解第4句。
问:“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
答复后老师小结:“泊”是船在岸边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古代吴国所在地,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我国东部。这句的意思是:门外江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
⑸自由读古诗,同桌相互说说诗句的意思。
⑹指名朗诵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朗诵、背诵。
四、默写《绝句》,完成《作业本》第6习题。
五、完成《作业本》第⑵⑶5习题。
课后反思:
在古诗的教学中,依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读古诗——理解古诗中一些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整首诗。往往无视了课文中插图的作用。课文中的插图我认真观察和古诗的意思是有亲密联络的。在教学中,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自己先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再理解。发现有些不用老师解说,学生就能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千万别忘记插图的作用。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14
【教材分析】
节选自冀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夏日绝句》豪迈大气,慷慨激昂,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向社会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引导学生吸纳优秀人物的正义感,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夏日绝句》,掌握相应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故事,背诵并默写《夏日绝句》。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了解诗人写作古诗时的历史背景有关李清照和项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清照吗?谁能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教师总结归纳: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其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部分篇章感石咏怀,情辞慷慨。
二、板书课题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首古诗就属于“感时咏怀,情辞慷慨”之类,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教师板书课题,指导读题目。(强调“夏”里面有两横)
三、读通诗文
1、学生自学古诗
学习提纲: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读生字;读通诗句,读熟全诗。
(2)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课前了解的资料、课本的注释和字典、词典自读、理解。
(3)将读懂的在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检查指导
(1)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指导;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教师注意强调、指导(项、雄是后鼻音及亦、鬼的书写)。
(3)指名读诗,巩固认读生字。
(4)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全班组织讨论、研究。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三、理解内容:
(1)这首诗讲述了中国的哪个历史人物?是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的故事?你知道有关项羽的哪些成语故事呢?(拔山盖世、破釜沉舟……)
(2)“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讲述了有关项羽的什么故事呢?(乌江自刎,阅读课后资料)
项羽的力大无比,勇猛非凡,宁死不屈,决不苟且偷生,你们能从这首古诗中找到体现项羽英雄气概的词语吗?(人杰、鬼雄)指名说一说对“人杰、鬼雄”的理解。
(3)配乐朗诵古诗,读出项羽的英雄气概。
(4)教师:楚汉战争中,项羽以失败告终,宋朝的女词人李清照为什么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失败的英雄呢?
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北宋末年,外族侵略者入侵中原,腐朽昏庸的'北宋朝廷东渡南逃,在“江东”建立南宋。可他们依旧纸醉金迷、寻欢作乐。老百姓(包括李清照一家)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公元1129年,李清照途径当年西楚霸王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对比宋朝官员的贪生怕死,不可抵抗,她对项羽宁死不屈,被装好慢的英雄气节更加钦佩和赞赏,于是悲愤地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呼唤南宋王朝能够涌现出项羽那样的英雄,早日渡江,与敌死战,恢复河山。
(前两句诗人抒写对待人生应有的态度,显示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光明磊落的襟怀。后两句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项羽为例,有力地讽刺了只顾逃命、苟且偷生的南宋君臣。
结合“人杰”“鬼雄”“不肯”等重点语句进行探讨:诗人借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事例想表达自己怎样的志向。
教师主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意思,指导品读。)
(4)齐读这首诗。
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知识拓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
[南宋.陆游] [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死去元知万事空,五千仞岳上摩天。但悲不见九州同。
遗民泪尽胡尘里,王师北定中原日,南望王师又一年。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指导书写:绝、杰、亦、鬼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15
设计理念:
根据这首古诗的特点,本教学以情为主线,体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文,结合具体语境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宁死不屈的品质,感悟其强烈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诗人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1、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2、收集爱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咀嚼诗句——温情
1、(投影出示)《静夜思》
学生齐读
2、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引述:这淡淡的乡愁让我们为之动容,那你能不能再带我们欣赏一首诗,借此来抒发思乡之情呢?
生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4、过渡:“诗中寓情,情中育诗”,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李白和王唯那种淡淡的思乡之愁,触摸到了那细腻的情感。那再让我们来感受一种浓烈的情感。
5、板书:夏日绝句
(设计意图:“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情感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库,让他们在感受诗人情思的同时,激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明白古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初读寻疑——酿情
1、(出示《夏日绝句》)学生齐读
2、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归纳并出示:1、为什么诗命名为《夏日绝句》?
2、我很想了解一下李清照。
3、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4、诗人为什么会怀念项羽?这和她所要表达的感情有什么联系?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诗人和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积累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新课标中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细读品味——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品读3、4句
a.提问:从哪两句诗看出诗人怀念项羽?
生答并出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b.引导:那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深深的怀念?
重点理解“思”字后,指名读。
c.点拨:诗人为什么如此怀念他?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项羽这个人物?
学生回答
引述: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这种宁死也不屈的精神怎么不叫诗人深深地怀念呢?孩子们,让我们把诗人这种深深的怀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读)情感再浓烈一点(齐读)。
d.冥想:(播放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进行引述)
点拨:此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孩子们,请用你的声音表现出对项羽这个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请你声情并茂地传递对他的崇敬。
引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引导过渡:站在英雄曾经慷慨就义的地方,看着眼前滚滚流淌着的江水,我们的李清照不禁高喊——
a.生齐读出示:生当作人杰,死亦当鬼雄。
b.提问:“人杰”、“鬼雄”你是怎样理解的?
谈谈你这两句诗的理解。
c.指导朗读:一个内敛、含蓄的女诗人却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人们怎么不为之动容呢?所有的女生让我们站起来,把这种气魄读出来。(女生读)你们的决心老师感受到了。来,男生们,拿出你们的男儿气概。(男生读)面对浩瀚的江水我们一起来吧!(师生齐读)
d.引述:我们的女诗人李清照,一个手无寸铁的柔弱女子都愿意为国捐躯。而当时南宋统治者却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这份愁,这份情,我们怎样表现出来?
指名读,并请学生相互评价。引导“亦”应重读。
e.点拨:孩子们,我们的女诗人此时此刻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情感?
(生答)
这份宁死不屈的爱国热情真是荡气回肠呀!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烈的情!(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以诵� 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让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这样静态的阅读中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意境逐渐显现。让学生凭借意象的力量,超越时空,感受诗歌永恒的本色。)
四、拓展延伸——释情
1、讲述: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文人过客如李清照一样抒发着自己的爱国热情,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那份挚热的情感吧!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古代爱国诗篇,并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2、提问:那这一首首爱国诗篇,这一颗颗赤诚的心与你有什么关系呢?(生答)
3、总结:是呀!爱国热情是不会受空间限制,也不会随时间而减少的。我们欣赏古人,我们佩服古人,我们会把他们传承下来的爱国热情继续加温,让崛起的中国更加强大。
(设计意图:教师除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独特感受,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再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民族文化的因子逐步融入学生的骨血,为他们的生命着上民族的底色。)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夏日绝句》,并能初步理解诗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夏日风景图片,营造学习氛围。
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步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朗读,评价指导。
三、深入探究
分组讨论古诗的意思,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夏日的`独特感受。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背诵古诗,收集其他描写夏日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