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人教第十册《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1
《飞夺沪定桥》一文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沪定桥的经过。可以说这是一场红军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战斗。那么,红军的“智”、“勇”表现在哪?
一、“飞”中见智
识破诡计,智定策略
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沪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面对路远(离沪定桥还有240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沪定桥。
排除艰难,智斗援敌
红四团的前进并不顺利,他们一边翻山越岭,一边还要打击阻击的敌人,在“离沪定桥还有110里”时,“天又下起雨来”,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发现了河对岸的敌人,红军战士索性“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听到敌人问话时,红军战士高声答话,声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消除了敌人的疑心。就这样,红四团“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沪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为成功地夺下沪定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夺”中见勇
“险”中见勇
“沪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这险境让人心惊胆战,但它却挡不住英勇的红军战士。
“难”中见勇
“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守敌凭着有利的地势,扼守桥头,气焰极其嚣张。我们的红军呢?他们“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过桥之“难”反衬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
“激”中见勇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听到党的号召,战士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仅用了两个小时,敌人就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从战斗的“激烈”中我们再次看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飞夺泸定桥》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运用以下词语: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浩浩荡荡、狼狈。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教学准备: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飞夺泸定桥》。找同学读一下前五个自然段。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所讲的内容。
师:红军战士在漆黑的夜里冒着雨,踩着泥水,战胜了饥饿,战胜了寒冷与敌人抢时间,在20多个小时走了120公里路,终于赶到了泸定桥,取得战斗的第一步胜利,现在他们又面临着什么呢?
二、学习第六自然段
指名读这一段
简单的说这段在写什么?(泸定桥)
读完这段话你有何感受?并说说你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读课文。集体交流。
重点问题点拨
桥:抓住重点词:“算”品味它的妙处,抓住一个比喻句: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水:找学生读,师生共同探讨写了水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水声:震耳欲聋(指导学生理解运用)
水色:红褐色
水势:抓住重点词体会(学生勾画,师生共同探讨)
溅起、直泻、心惊胆寒、撞击
比喻句:象瀑布一样
句子比较练习:下面句子好还是文中的句子好?“红褐色的河水从上游山峡流下来流到岩石上,溅起了浪花”
教师:我们要学习作者用词准确,一字字琢磨。
岸:两岸高山峻岭,城堵桥头
2、详写泸定桥有什么用处?(衬托)
3、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句话什么意思?
1、敌人猖狂2、渡桥困难
四、这样的河,这样的桥,这样的水,这样的岸,这样的天险,我们的红军飞过去了没有?(飞过去了)下面的文章是不是就开始写怎么飞?下面请同学们画出“飞夺”过程中表现人物语言、动作的语句,并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重点指导:
1、句子“22位英雄拿着端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敌人冲去。”中重点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去,引导同学如果换成其他词,行不行?从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指导学生反复读这一句话,要大声,速度快,读得有劲,读出紧张的气氛。
2、句子“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的穿过大火,冲进城去……”中重点词:奋不顾身。比喻句。
3、词语:“千钧一发”、“狼狈”结合课文理解。“千钧一发”要会运用,狼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更形象地看到敌军的溃败,我军的胜利。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两段课文,读出我红军战士的不怕危险,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英雄气概,展现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读出对红军战士的崇敬、赞扬、热爱。
五、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把胜利的消息传到世界的角角落落。
六、总结
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肯定会有很多话想说,下面老师就给大家机会,请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开始吧。
七、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从课外选一篇长征故事,读一读。
《飞夺泸定桥》教案 3
《飞夺泸定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啊!”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样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指战员凭着大无谓精神,英勇杀敌,夺取泸定桥,对北上抗日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设计了以读导情、悟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不同训练的目的,设计了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红军战士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精神,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得到情感的升华
小学语文《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叙述事情时能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法、谈话法。
(二)学生学法
自读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l、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二)难点
通过读课文,理解题目中“飞夺”含义。
(三)疑点
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
(四)解决办法
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解“飞夺”的含义,然后结合重点字词,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分别理解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的,还可结合看录像,体会任务的艰巨,在全文学完后,再归纳写作方法。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教师首先介绍时代背景,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然后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条理,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归纳小结,共同探究,交流汇报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最后回到整体,提炼写法。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动手搜集资料,课上通过初读了解故事梗概,精读时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不同形式的读的训练,达到理解深入,表达清楚,课后交流感受,共同提高。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5
之七
佚名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奋不顾身、浩浩荡荡、狼狈、奔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题目是《飞夺泸定桥》,作者为什么以主要篇幅描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这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词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飞”、“夺”)
2、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组织自读:
1、学生小组学习:
(1)学习生字词;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3)对课文再质疑,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交流自读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掌握情况。
(2)刚才提出的问题,哪些已经读懂了?
(3)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3、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课文重点写了“飞”、“夺”:
§2——5:飞
§6——8:夺
学生根据重点分清课文的条理:
§1:起因
§2——8:经过
§9:结果
三、学习起因:
1、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学生找出课文中说明“天险”的词句。
2、朗读体会。
四、引导学生理解夺桥的艰难:
1、布置自读:找出描写泸定桥的句子,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组织交流,重点体会夺桥的艰难:
(1)分小组阅读,找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夺桥的困难?
(2)交流:桥险、水急、敌狂
(3)朗读体会。
3、作者是怎样介绍泸定桥的?有没有顺序?
先写桥面——下——岸(近——远)
五、布置作业 :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1、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谁能介绍大渡河的有关情况?(多媒体显示湍急的水流撞击两岸高山峻岭图象,播放阵阵水流声。)
2、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大渡河的唯一通道——泸定桥(画面切入泸定桥),可是敌人妄想阻挡我军北上抗日,他们想出了什么诡计?我军如何粉碎这一阴谋?
3、命令只要求“夺下泸定桥”,那课题为何要说“飞夺泸定桥”?(紧扣题眼飞和夺,显示:抢时间攻天险)
二、指导学生理解“飞”:
1、轻读三至五自然段,要求:围绕“抢时间”尝试提问。
2、显示: a、为何要与敌人抢时间?
b、战士们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把敌人抛在后面,在抢时间一战中取得胜利的?
3、提问:战士们碰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这两部分内容可以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串联起来。战士们的精神可歌可泣,谁来赞一赞他们?
4、显示:虽然,但是。他们啊!
5、小结:战士们个个英勇,个个机智,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靠着英勇与机智,在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这一关键的一战中取得了胜利。(显示:英勇机智)
6、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决心,语气坚定。
三、指导学生理解“夺”:
1、虽然两个旅的援兵被我军抛在后面,没能赶来支援防守泸定桥的两个团,但这两个团的敌人仍然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他们凭的是什么?
2、指读第六节,思考。
3、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明白敌人疯狂的原因。(一:天险;二:人险)
4、显示泸定桥,出现有木板和木板被抽掉的对比画面,播放震耳欲聋的涛声,体会敌人的险恶用心。
5、面对敌人的疯狂,我军马上发起总攻,他们是怎样进行这场恶战,攻下天险的?
6、轻读七至八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战士们奋不顾身的句子多读几遍。
7、显示: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 )短枪,( )马刀,( )手榴弹,( )敌人( )的枪弹,( )向对岸冲去。
(1)指名填写(同步显示答案),学生动手完成课后填空。
(2)指导朗读,重读突出英雄大无畏的豪迈气概。
(3)分组读(四组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最有气势)
(4)战士们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显示:勇往直前)
8、播放录像,感受当时的战斗场面,注意观察二连突击队员们的表现。(注:本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9、显示:战士们有的;有的;有的。
10、练笔:发挥想像,渲染激烈的战斗场面。
11、学生交流。
12、他们的英勇行为真令人钦佩,让我们来赞一下二连。显示:他们!
13、说话训练:说出战士的英勇气概,你的赞美之情。
14、突击队员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终于冲到了对岸,可是战斗却并没有结束,战士们又碰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战斗结果怎样?
15、引读第八自然段。(由点及面)
16、结合所看过的战斗画面,想象战士们冲进城去后的激烈搏斗场面。口头练说。
四、学习结果
1、夺下泸定桥,使红军主力安全渡过天险大渡河,北上抗日。播放大军北上画面。(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2、轻松、愉快的语气齐读。
五、复述课文
谁能尝试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抗日故事,班内召开故事会。
【板书设计 】
击溃敌人
忘记饥饿疲劳
抢时间 点起火把赶路
摸黑冒雨前进
飞夺泸定桥 冒着——枪弹
攀着——铁链
攻天险 穿过——大火
冲进——城里
展开——搏斗
《飞夺泸定桥》教案 6
飞夺泸定桥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词。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层次。
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
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简介时代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 生字词:撤che 召zhao读音
“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
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部分(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部分(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
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课文,理解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是怎么“飞夺”的?
2、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一、指导自学,讨论交流。
1、 自读课文,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2、 交流:A、“飞夺泸定桥”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
B、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究竟是怎么“飞夺”的?
二、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 题目“飞夺”的含义。
“飞”就是抢夺,“夺”就是攻下天险。“飞夺”就是神速地,像飞一样地攻下天险。
2、 交流“飞夺”的原因。
A、 � 读读第一自然段。
B、 读读第二自然段,弄清抢时间的原因。
(1) 哪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画下来。
(2) 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画出有关词语。板书:20多小时,120公里。
3、 我军究竟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
A、 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1)、分别用“ ”和“~~~~”画出有关句子。
(2)、理解“困难”、“克服”:
困难:A、饥饿和疲劳B、对岸敌人出现火把C、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A、不顾吃饭B、冒雨前进C、点火赛跑D、智斗敌人E、敌宿营,我照进。
B、 画出我军抢时间的词。
“抛”说明红军在抢时间,抢在敌人援兵前面到达泸定桥。
(1)、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2)、读第6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读有关词句。
(3)、“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敌人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的“飞”和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敌人喊的“飞”指“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极快。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能插上翅膀,否则,决不可能。
(4)、读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泸定桥的?
画出夺桥动作的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
敌人在桥头放起火�
“千钧一发”: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突出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紧扣文章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谈谈学习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后自己的感受。
四、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琢磨表达方法。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会认、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介绍资料,了解背景。
1、指名学生将搜集到的。泸定桥的资料进行介绍。
2、师生交流有关红军长征信息。
(二)解题质疑,引入内容。
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请谈一谈。生生交流。
2、学生答,教师随机梳理问题并板书:谁飞夺?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结果如何?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生词的意思。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集体认读。
(2)理解天险、心惊胆寒、千钧一发登词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内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出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师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奔赴前线
四、展示提升
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快读,找到哪几节写了“飞”,哪几节写了“夺”?
五、当堂检测
形近字组词:健击但革
键出胆草
六、课后提升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词。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
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简介时代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撤che 召zhao读音
“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
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部分(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部分(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
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指导自学,讨论交流。
1、自读课文,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2、交流:
A、“飞夺泸定桥”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
B、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究竟是怎么“飞夺”的?
二、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题目“飞夺”的含义。
“飞”就是抢夺,“夺”就是攻下天险。“飞夺”就是神速地,像飞一样地攻下天险。
2、交流“飞夺”的原因。
A、� 读读第一自然段。
B、读读第二自然段,弄清抢时间的原因。
(1)哪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画下来。
(2)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画出有关词语。板书:20多小时,120公里。
3、我军究竟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
A、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1)分别用和“~~~~”画出有关句子。
(2)理解“困难”、“克服”:
困难:A、饥饿和疲劳 B、对岸敌人出现火把 C、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A、不顾吃饭 B、冒雨前进 C、点火赛跑 D、智斗敌人 E、敌宿营,我照进。
B、画出我军抢时间的词。
“抛”说明红军在抢时间,抢在敌人援兵前面到达泸定桥。
(1)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2)读第6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读有关词句。
(3)“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敌人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的“飞”和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敌人喊的“飞”指“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极快。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能插上翅膀,否则,决不可能。
(4)读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泸定桥的?
画出夺桥动作的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
敌人在桥头放起火�
“千钧一发”: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突出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紧扣文章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谈谈学习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后自己的感受。
四、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琢磨表达方法。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9
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通过教学本篇课文,在学生已经具有概括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鼓励学生选择自身喜欢的词语进行研究,进而理解。对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课题中的“飞”和“夺”两个字,协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进而把文章各局部内容连起来形成文章的主要内容,渗透学法指导。
二、设计理念
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技巧,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泞、湍、妄”等13个生字。
2、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分层理解第5自然段。
3、用自身喜欢的记号画出并品味“飞夺”、“天险”、“关键”、“浩浩荡荡”等重点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4、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围绕重点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5、培养对红军敬重的情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1、抓“飞”、“夺”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紧紧围绕“飞”、“夺”突出重点,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六、教学时间
计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介绍资料,了解背景
1、指名学生将搜集到的泸定桥的资料进行介绍。2、师生交流有关红军长征信息。
点评:培养学生搜集处置信息能力,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二)解题质疑,引入内容
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请谈一谈。生生交流。
2、学生答,随机梳理问题并板书:谁飞夺?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结果如何?
点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阅读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同桌互相读、读通长句子。
3、小声读,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出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师板书:
(起因)(经过)(结果)
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奔赴前线
师: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需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快读,找到哪几节写了“飞”,哪几节写了“夺”。
5、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交流分段情况。
点评:理清文章的思路,是学习分段的前提。
(四)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从哪几方面介绍天险大渡河?用波浪线画出重点句子、用点标出重点字词。
2、指名读出三个方面:(水)大渡河水流湍急,(岸)两岸高山峻岭,(桥)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3、根据以上意思,说一说对“天险”的理解。
4、课文用了一个成语形容天险大渡河,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找一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点评: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习描写“抢时间”(飞)局部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和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要“飞”一样的夺下泸定桥?
1、轻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体现了飞兵急奔?�
2、理解“关键”的意思。
(1)指名读“时间……关键”这段话说说自身的看法。
3、默读课文,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在文中用困①困②……标出;这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用克①克②……标出。
4、采用对读的方式,请一组学生读标出的困难,另一组学生跟着读出标出克服困难的方法。
5、读了这些语句,你想对红军战士说些什么?
6、应该怎样读出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7、师生朗读竞赛。
点评:让学生充沛地自身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情、入情入境,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受到心灵的震撼。]
分层理解第5自然段
1、利用多媒体出示天险泸定桥的图片,配上震耳欲聋的流水声,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感知。(没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联系生活经验感知。)
2、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读。
(1)这段从哪几方面写了红军夺桥的困难?画出具体描写大渡河天险的语句。
(2)指名说出三方面:水、桥、岸。读出具体语句。男生读出描写水的句子,水色—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水声—震耳欲聋;水势—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女生读描写桥的句子;分角色读描写两岸和敌人的语句。
[点评:学习用声音、形态、颜色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读后激发学生的体验:假如你站在这泸定桥上,会有怎样的感受?红军夺桥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呢?
4、根据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的体验理出本段的层次:桥险、水急、两岸敌人凶。这样写出了红军夺桥非常困难。连敌人也说“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里表示了敌人的什么心态?(敌人非常疯狂,认为我军从桥上根本过不去,除非长了翅膀才干飞过去。)我们的红军能够飞过去吗?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阅读中想像交流,感受真切、自然。
品读“夺”。(6~7)自然段
师:红军战士怎样夺桥?
1、将你最受感动的地方读出来,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
2、出示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1)读课文填空。
(2)用换词比较法说一说这些动词好在什么地方?
二十二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格斗)。
点评:通过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学习用词的准确性。
3、范读,学生评议。
4、对照插图用自身的话复述6、7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畅谈收获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将本课的优美词句抄在摘录本上。
2、仔细观察插图,选一两位英雄写下来,要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写具体。
点评:在读、摘的基础上,进一步体味理解重点词句的用法,并将其变为自身的话写下来,体现了读写结合。
八、案例点评
1、扣题眼,找重点,整体掌握。
人教第十册《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10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奋不顾身、浩浩荡荡、狼狈、奔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题目是《飞夺泸定桥》,作者为什么以主要篇幅描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这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飞”、“夺”)
2、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组织自读:
1、学生小组学习:
(1)学习生字词;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3)对课文再质疑,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交流自读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掌握情况。
(2)刚才提出的问题,哪些已经读懂了?
(3)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3、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课文重点写了“飞”、“夺”:
§2——5:飞
§6——8:夺
学生根据重点分清课文的条理:
§1:起因
§2——8:经过
§9:结果
三、学习起因:
1、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学生找出课文中说明“天险”的词句。
2、朗读体会。
四、引导学生理解夺桥的艰难:
1、布置自读:找出描写泸定桥的句子,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组织交流,重点体会夺桥的艰难:
(1)分小组阅读,找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夺桥的困难?
(2)交流:桥险、水急、敌狂
(3)朗读体会。
3、作者是怎样介绍泸定桥的?有没有顺序?
先写桥面——下——岸(近——远)
五、布置作业 :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1、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谁能介绍大渡河的有关情况?(多媒体显示湍急的水流撞击两岸高山峻岭图象,播放阵阵水流声。)
2、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大渡河的通道——泸定桥(画面切入泸定桥),可是敌人妄想阻挡我军北上抗日,他们想出了什么诡计?我军如何粉碎这一阴谋?
3、命令只要求“夺下泸定桥”,那课题为何要说“飞夺泸定桥”?(紧扣题眼飞和夺,显示:抢时间攻天险)
二、指导学生理解“飞”:
1、轻读三至五自然段,要求:围绕“抢时间”尝试提问。
2、显示: a、为何要与敌人抢时间?
b、战士们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把敌人抛在后面,在抢时间一战中取得胜利的?
3、提问:战士们碰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这两部分内容可以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串联起来。战士们的精神可歌可泣,谁来赞一赞他们?
4、显示:虽然,但是。他们啊!
5、小结:战士们个个英勇,个个机智,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靠着英勇与机智,在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这一关键的一战中取得了胜利。(显示:英勇机智)
6、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决心,语气坚定。
三、指导学生理解“夺”:
1、虽然两个旅的援兵被我军抛在后面,没能赶来支援防守泸定桥的两个团,但这两个团的敌人仍然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他们凭的是什么?
2、指读第六节,思考。
3、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明白敌人疯狂的原因。(一:天险;二:人险)
4、显示泸定桥,出现有木板和木板被抽掉的对比画面,播放震耳欲聋的涛声,体会敌人的险恶用心。
5、面对敌人的疯狂,我军马上发起总攻,他们是怎样进行这场恶战,攻下天险的?
6、轻读七至八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战士们奋不顾身的句子多读几遍。
7、显示: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 )短枪,( )马刀,( )手榴弹,( )敌人( )的枪弹,( )向对岸冲去。
(1)指名填写(同步显示答案),学生动手完成课后填空。
(2)指导朗读,重读突出英雄大无畏的豪迈气概。
(3)分组读(四组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最有气势)
(4)战士们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显示:勇往直前)
8、播放录像,感受当时的战斗场面,注意观察二连突击队员们的表现。(注:本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9、显示:战士们有的;有的;有的。
10、练笔:发挥想像,渲染激烈的战斗场面。
11、学生交流。
12、他们的英勇行为真令人钦佩,让我们来赞一下二连。显示:他们!
13、说话训练:说出战士的英勇气概,你的赞美之情。
14、突击队员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终于冲到了对岸,可是战斗却并没有结束,战士们又碰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战斗结果怎样?
15、引读第八自然段。(由点及面)
16、结合所看过的战斗画面,想象战士们冲进城去后的激烈搏斗场面。口头练说。
四、学习结果
1、夺下泸定桥,使红军主力安全渡过天险大渡河,北上抗日。播放大军北上画面。(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2、轻松、愉快的语气齐读。
五、复述课文
谁能尝试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抗日故事,班内召开故事会。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1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叙述事情时能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法、谈话法。
(二)学生学法
自读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l.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二)难点
通过读课文,理解题目中“飞夺”含义。
(三)疑点
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
(四)解决办法
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解“飞夺”的含义,然后结合重点字词,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分别理解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的,还可结合看录像,体会任务的艰巨,在全文学完后,再归纳写作方法。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教师首先介绍时代背景,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然后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条理,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归纳小结,共同探究,交流汇报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最后回到整体,提炼写法。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动手搜集资料,课上通过初读了解故事梗概,精读时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不同形式的读的训练,达到理解深入,表达清楚,课后交流感受,共同提高。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县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板书课题)
(二)结合课文前的自学要求,自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生词的意思。
2.细读课文,思考:
(1)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2)围绕“飞夺泸定桥”,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检查读课文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3.回答自学中的两个问题。
(l)说说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结合课文第l自然段的有关文字,也可结合有关的背景资料。)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抢时间、夺天险。)
(四)质疑问题
1.再读课文,记录下不懂的内容。
2.全班交流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
(1)“飞夺泸定桥”题目中“飞”、“夺”究竟是什么意思?
(2)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是怎么“飞夺”的?
第二课时
(一)交待本节课学习目标
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自学课文,解决上节课大家提出的问题。(出示题目)
(二)讨论、交流,解决重、难点
1.自读课文,思考上节课提出的两个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3.交流讨论结果:
(1)交流题目中“飞”、“夺”的含义。
(教师要注意引导,结合学生的回答,概括出“飞”就是抢时间,“夺”即为“攻大险”。教师板书:抢时间、攻无险。)
(2)交流“飞夺”泸定桥的原因。
①学生先结合第1自然段和预习中学到的知识来谈。
(重点抓两方面:一、泸定桥是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二、结合石达开的事例,理解我军如果不及时夺桥也可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②结合第2.3自然段谈抢时间的原因。
(引导学生概括出:时间紧、路程长这两点,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20多小时、120公里。)
3.交流“我军究竟是怎么飞夺泸定桥的”?
(l)结合第4、5自然段,谈谈我军究竟是怎么“抢时间”的。
(主要概括出:不顾吃饭、冒雨前进、点火赛跑。)
(2)可追问,抢时间的结果怎么样?
(可重点抓“抛”字体会我军行军之快,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3)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
(提示学生把红军勇于克服困难,善于和敌人作战的精神表现出来。)
(4)结合第6自然段,谈谈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可从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入手,提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说?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来谈夺桥的艰难,重点抓“红褐色”、“浪花三米多高”、“涛声震耳欲聋”、“抽木板”、“筑好工事”等词。)
(5)结合第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
(可先看录像,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语言文字谈感受,体会红军奋不顾身的精神。)
(6)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理清课文条理,进行小练笔
1.回顾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飞夺泸定桥”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师小结: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是记事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
3.练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小事。
(四)指导字形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全班同学自由选择最易写清的字,练写两遍。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下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