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精选3篇】》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师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
师说说课稿 1
一、走进文本
《孔子拜师》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精读课文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扇大门,是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这篇课文是叙事性文章,线索非常清楚。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语言、心里和动作的描写,来突出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文章中有两个人物,两条线索,不同形象,相同品质,。一条是以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拜老子 文章的语文朴实易懂,应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品读课文,积累语言。
二、走进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孔子、老子就更加肤浅了。这个单元是很好的学习内容,所以上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资料,对他们有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课堂上,应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广泛地阅读实践,让学生走进孔子、老子。并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多层次,多角度地去解读文本。
三、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规范书写“闻”等12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四、预设教学流程
板块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ǐ)
2、播放20xx。8。8日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的广场上孔子的三千弟子在吟诵《论语》,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进孔子。
3、交流: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关于孔子,你还知道什么?(展示搜集的孔子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看看、议议、说说等途径,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仰之情,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板块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到难读的生字对照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认识生字、新词: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
(2)规范正确书写:“闻”等12个生字,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一般已达到自己正确数学的要求,但规范书写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写字的环节中,可让学生归类摆放生字,引导按类记字。重点指导:尘、迎、等、境、授。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
【通过各种多种形式学习生字、新词,为学生解毒文本扫除一切障碍】
板块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2说说人们对孔子和老子有怎样的印象呢?(佩服、尊重)
出示文末一句话: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齐读句子,找“敬重”近义词,理解“敬重”板书:敬重
(2)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他们有怎样的品行?从课文中那些语段可以看出他们的品行很优秀而得以人们的尊敬呢?请大家再细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根据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品位语言,体会情感,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的优秀品行。
本人预计做以下的重点指导学习:
一方面:研究敬重孔子的原因: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谦虚好学〕
这一部分我准备这样来教学。(重点体会:远近闻名还不够渊博)
(1)一读,找出不理解的词,可能会提“渊博”怎么理解?引导查字典(知识深广。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联系上文“远近闻名”,
(2)二读,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板书:谦虚好学)
(3)指导朗读。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求知若渴不畏艰辛〕
(1)学生想象一下,在这几个月里的路途中,孔子会遇到哪些困难?(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出示句式,学生想象填空:孔子饿了,就;累了,孔子就;天黑了,孔子还;正是这样、几个月。
(3)相机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从而明白孔子为求学不怕吃苦。
(4)让我们读读这句话,读出求知若渴、不畏艰辛的精神。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从“上前行礼”一词中体会)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抓住“特地”、“请”两词理解)〔谦逊有礼〕
(1)抓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引领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语气表现孔子当时的心情。
(2)利用课件交换词语“拜见”、“拜访”。对比朗读句子,用换词法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区别词语间的细微差别。(“拜见”是客人一方说的,“拜访”是双方都可以说的,有访问的意思,更有敬重的意味。)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谦逊有礼、勤奋好学〕
(四言词组:学无止境。生活中你见过“学习没有止境”的事例吗?请你说说这样的一个事例。谈理解。如:学习了课文里的,还要经常看课外书)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抓住“每天”、“随时”来理解)〔勤奋好学〕
(1)什么叫随时请教?(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向老子请教。)
(2)他可能什么时候有问题?(吃饭时、睡觉时、走路时)
(3)从中,你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优秀品质?(勤奋好学)
师小结:通过品读文章,伟人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树立起来了,他(求知若渴、吃苦耐劳、勤学好问、谦逊有礼)。
另一方面:研究敬重老子的原因: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有礼、热情(“迎候”体会有礼、热情,后一句话体会谦虚。)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诲人不倦(理解“毫无保留”)
(1)当孔子随时随地向老子请教,老子会怎么说?
(2)当孔子打破砂锅问到底,老子会怎么做?(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讲)
(3)这种不知疲倦,有耐心地把知识传授给别人,叫“诲人不倦”)
【[找出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词句,就是找关键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悟、思、说,借助重点词句,搭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张扬学生的个性。】
板块四: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1、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2、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读了课文的感受。
3、进一步体会最后一段的意思: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板块五:拓展实践,延伸活动
1、积累名言:孔子有很多话都很有道理,被他的弟子整理编辑成了《论语》,� 你能说你你都知道那些孔子的名言吗?学生交流孔子名言,老师相机投影相关的名言(摘录课文内的名言)
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道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课后去搜集他们的一些故事,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是对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得知识起到引领的作用。
板书:17、孔子拜师
有礼敬重
孔子拜师老子
曲阜——————不畏艰辛——————洛阳
求知若渴
谦虚好学毫无保留
勤学好问诲人不倦
学无止境
师说说课稿 2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韩愈的《师说》。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这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他们仍然有畏难心理。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师说》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原则的文章,其中的观点对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在分析完教材与学前,我来说说我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生能积累、掌握“师”“传”“从”“道”等几个常见文言实词以及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常见的文言句式等
②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并且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次教学设计,我将遵循以上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将通过点拨法,即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还有归纳法,即对文中重要的实词以及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来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而学生通过诵读法、圈点法,提问法以及课堂巩固练习来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过程。我将分两个课时来进行我的教学。我主要讲的是第二课时,但为了使教学过程完整,我会稍带补充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讲诉程门立雪的故事,引出尊师重教的思想,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二)听读课文 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问题,这是我上课的重点,也是我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一下。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会向学生介绍有关“说”这种文体的知识,也适当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其次,和学生一起解决文章的字词问题,包括各种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常见文言句式的。分析,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翻译,把握本文中心思想。最后,学生诵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也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下面让我详细说说我的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课的第三环节。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同时揣摩语言,关注文章
的写作特色,这也是我上课的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1、课文的中心论点?
通过上一课时的梳理,我想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难回答说出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在开篇就提出来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2、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后,能够大致明白作者在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所选取的角度是不同的,但还不能完全明白这种内在结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实际上是作者从正面来论述这个中心论点,这里面包括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接着我就可以问学生,那么在作者看来,我们为什么要从师,我们又应该向谁从师。这样启发之后,学生就明白了,我们从师是因为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而从师的标准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有了第一段这样的启发,我想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白,第二段实际上是作者从反面来论证的,作者认为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那 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比如说通过古今的对比,作者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当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所具有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
4、在第三段作者引用了孔子的言行,那么他是想阐述什么观点?
这个问题并不难,作者通过圣人孔夫子的言行,就是要说明,圣人无常师,这也就教导学生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当然,提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这里所运用的另一个论证手法,这就是举例论证。
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就可以了。
(四)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组织一场讨论。《师说》里说明了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也说明了师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关系,那么韩愈的观点还是用于今天的课堂吗?设置这个问题,一是为了引导学生评判性地看待所学道理,并能运用到实际思考中,二来也是为了促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最后,我也会布置一个课后作业:同学们将讨论的思考写成一篇小论说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指导,谢谢!
师说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说课,标签: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2十2十2=6,3+3+3+3=12,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