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桥【优秀4篇】》
《16桥【优秀4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瑟鼓邮购】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桥 1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理解内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4、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启发联想 激发情感
1、文章中或生活中,谁曾深深地感到了你?
2、板书课题 指读课题
二、重点研读 感悟人物
1、回顾全文
一边快速浏览课文,一边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自悟
默读课文的第2、3段,标画出描写老汉的词句,并结合当时的环境细细体会,把所思、所感批注在旁边。(生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师点拨:老支书第一个来到这座逃生的木桥前,他为什么不先逃生?他来干什么?把你理解的老汉读出来。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点拨: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可能在想什么?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点拨:老汉的话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再读一读老汉的话,你读出了什么?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头豹子。”
师点拨:老师把这个句子略做了改动,大家读一读,看看老师是怎样改的?这样改好不好?(课件出示:老汉突然走上前去,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说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头豹子。)这是个怎样的老汉?读出老支书的愤怒与无私。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你从哪几个词体会到老汉急于救自己的儿子?这是个怎样的父亲?
然而,洪水无情,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引读)——
4、总结升华:
⑴老汉被洪水吞没了!(课件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他第一个到,他完全可以 ,然而他 ;木桥前,没腰深的水里,他的儿子想先走,他完全可以 ,然而他 ;木桥开始发抖、呻吟,儿子让他先走,他完全可以 ,然而他 。这是一位 ————的老支书。)
⑵(师配乐范读第3段。) 前来祭奠的还会有谁?他们会怎样做?怎样说呢?请同学们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一个片断或是几句话,表达出你对英雄的哀思!写时要注意学习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的方法,也可模仿本文使用短句表情达意。
三、解读课题 升华情感
1、再读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如果让你给这座桥命名,你会给它起个什么名字?读课题,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
2、同学们,其实只要心中有爱、有他人,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架起一座爱之桥!再读课题,读出你心中的那座桥!(齐读课题)
桥 2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 “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2)对词语的理解。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是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是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拥戴:拥护推戴。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本课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阻挡。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可以由课题入手,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教师上课伊始,可先板书课题,然后回忆以前曾经学过的有关“桥”的课文有哪些,并简要说一说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如,《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水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这样做,既能够通过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揣测课文内容的能力。
2.要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因而,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要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是教学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再次就题目展开讨论,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从而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4.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教师可以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5.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6个,会写的字有14个,应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疯、狞、淌、瞪、膛”的韵母是后鼻音,“呻、搀、奠”的韵母是前鼻音。要求会写的字,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后分析、再仿写。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把字读正确、写美观。
四、教学案例
第 一 课 时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请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以前我们学过的有关“桥”的课文,都有哪几篇?简要地说一说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又会写些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
2.初读课文,验证猜测。
(1)快速读课文,看一看你刚才的想法与作者所写的内容有没有吻合或者相似之处?
(2)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3)我们平时在读文章的时候,要养成一个习惯,看见题目后先想一想这篇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做,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会提高得更快。
(4)再次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遇见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学习伙伴请教。
(5)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对存在问题予以指导。
3.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1)想一想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上批注。
(2)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完善。
(3)组织全班交流。�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
(4)课文在写“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呢?
4.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 二 课 时
1.听写词语。
2.感情读文,升华感受。
(1)课文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上你感动的原因。试着把你的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先说自己在哪些地方深受感动,为什么感动,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组织学生共同评议。
(4)指名有感情朗读全文。
3.研读课文,学习写法。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认真读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2)小组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发现多。
(3)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新发现”,教师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探究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探究问题3这篇课文很多句子很有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写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4.交流收获,总结提高。
学习课文之后,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谈,也可以从表达方法上谈。
5.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桥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咆哮、狞笑、放肆、祭奠、势不可当;多音字“奔”。
2.联系课文理解“势不可当”、“狞笑”的意思;领悟环境描写的渲染、铺垫作用;品读老汉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风亮节。
3.学习老汉可贵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段有关海啸的录象片,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大屏幕播放海啸录像片断)。
2.请学生畅谈如果身处其中,会怎么做呢?
3.求生是一种本能,有谁会放弃哪怕只是一线的生的希望呢?特别是在那个黎明,在那场来势凶猛的山洪中。(大屏幕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扫清字词: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词:“咆哮狞笑 放肆 祭奠 狂奔势不可当”指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意,指导学习多音字“奔”不同读音。
2.概括主要内容:
在黎明时爆发的山洪中,一位普通的老党员以自己的威信、沉稳、无私、果决的指挥,挽救了群众的生命,自己和儿子却葬身在滚滚的洪水中。(指导学生概括写事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起因经过结果归纳。)
3.品读感悟:
(1)问题切入:读过课文后,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呢?(教师板书:老汉、老党支部书记)在你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汉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作简单批注(自学批注、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都拥戴的老汉。”与前文人们的慌乱对比,体会出受人拥戴的老汉沉着冷静。(板书:沉着、冷静)
★人们疯了似的折回来,情况多么危急啊!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出来呢?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势不可当。”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同听见了山洪泰山压顶般涌来的巨响。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跳舞”说明了洪水的自由、无拘无束、放肆、疯狂,显得那么嚣张。
★大屏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用无数只瓢泼一般。像用千万个盆倒一样。”(指名读)这两句话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课文里作者为什么选用第一句呢?
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这种表达方法叫短句,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体会。
刚才同学们说到的这部分是环境描写。(大屏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狂奔而来。人们翻身下床往南跑,洪水已经迎面而来。东面、西面没有路,人们向北面唯一的木桥拥去。)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请同学们在下面速读1――6自然段,注意不出声用眼睛快速地看,用心想,然后与这段文字进行对比,体会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这部分关于洪水的描写在本文中起到了烘托、铺垫作用。这段文字让我们欣赏了作者驾驭语言的精妙,不但写出了情况的危急,而且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老汉沉着如山、冷静如山。
★大屏幕出示: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指读)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体会出什么?(生:…..)此时此刻,村民看到老汉仿佛看到了什么?
是啊,只有救星、只有靠山才具有这样的威严!那么,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老汉的威严?(生:不说话、盯、像一座山),注意体会加点词语,读出老汉的威严来――(练读、指读、范读)。
老汉的镇静、威严让我们由衷的敬佩,还感受到什么?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体会出老汉的果断、坚定、威严。(板书:果断)连续三个感叹号,体现出老汉果断如山、威严如山――齐读)
接着看课文余下的部分,还能体会出什么?
★“揪出小伙子”那一部分体会出老汉大公无私。
课文在此处描写了老汉两次“吼道”(出示两次“吼道”),自己读一读,看你分别能体会出什么。第一次吼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年轻共产党员的气愤、严厉(指名读),第二次吼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指名读)
★把两次吼联系到一起,你又能体会出什么呢?(生:…..)在这唯一的一座生命桥上,这位老共产党员把大爱给了村民们,把小爱给了儿子,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是何等的无私无畏!何等的高风亮节啊!
就在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的刹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同学们,体会一下一位年迈的父亲,一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此时内心的感受,你觉得老汉想喊什么呢?(学生自由想像感受――)
一声“儿啊”是老汉对儿子无限的愧疚,更是一位老父亲对至亲骨肉滴血的声音啊!其实,老汉什么也没喊出来。因为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剩下的只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乐响起)山洪的巨响依然是那么狰狞,可敬的老党支部书记和他的儿子却在滚滚的洪水中离我们越来越远。
(音乐渐弱)五天以后,洪水退了,雨过天晴。村民们看到了一位老人。齐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村民们会对这位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儿子的孤寡老人说些什么呢?(生:…..)
带着无限的敬意,再读课文。
三、情感升华
读到这里,我们再来看本课的题目――桥,它指的就是一座简简单单的窄窄的木桥吗?那么谁是桥?这位老支书用什么搭建了桥?
他是一座使村民们跨越了死亡的生命桥,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会坍塌的桥!出示课题: 16 生命桥
那清瘦的脸,那山一样的脊背留给人们的永远是缅怀、是崇敬。让我们把对老汉的所有的敬意融汇在一起,读一下老汉用生命谱写的诗篇。
四、课后作业
其实身边感动我们的人很多,有亲手排除各类炸弹1万5千多枚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王百姓。有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著名医学专家华益慰,有前不久南方那百年不遇的暴风雪灾难中千千万万个温暖的身影……感动我们的人太多太多,请同学们用心去搜集、阅读。下节课我们交流。
桥 4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桥梁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没有桥梁,我们的生活将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它、研究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在生活中学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课文是与“桥”有关的,学生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也可以加深对这些课文的理解。结合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展开对桥梁的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的探索,激发对桥梁知识的探索热情、了解桥梁建筑与生态的密切关系、保护意识、对桥梁外观的审美意识。通过活动让学生能更多地了解桥的知识,桥的文化,并能动脑与动手相结合,设计出自己心中未来的桥。
活动目标:
1.进行桥梁的实地考察和访问周围的人群收集资料。
2.上网、进图书馆,利用校本教材《成长乐园》搜集有关桥梁的资料。
3、搜集有关桥文化的故事与诗词,感受桥蕴涵的美感。
4. 尝试设计和制作自己心中的未来的桥梁模型(可独立完成或自愿组合小组完成)。
活动准备:
学生:1. 查询桥梁建筑资料或有关桥梁的历史,故事等等(可从过去学过的课文中、图书馆、网上查找)。
2、走出校园,实地考察身边的桥。
3、常规用具、剪刀、胶水等。
教师: 查找桥梁建筑资料,做一个关于桥梁的课件。
活动时间:3周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一、确定主题。
(本着活动的主题一般来源与生活的原则)
选题的依据:前一阵,我们每天经过的鹿苑桥因整修被封以后,我们每天上学、上班就必须绕道而行,本来直接过桥只要几分钟的事,可现在要花的时间要比原来多很多,只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我们意识到桥与我们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是不可缺的。
师生共同讨论产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桥。
二、确定活动方案。
1、活动小组:按活动内容将班级学生分为五个小组。
2、活动内容:
a、桥的结构、作用、种类。
b、世界历史文化、名桥(中国到世界)。
c、桥的、故事、诗词。
d、身边的桥。
e、我设计的桥。
3、活动形式:a、搜集资料。(上网、进图书馆……)
b、考察与访问。
c、动脑设计,动手制作。
三、活动注意点。
1、小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2、采用多种方式采集信息。
3、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
第二阶段:
学生:按照活动方案,分组开展活动。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了解学生活动的情况,并适时的指导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料。
第三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
汇报课流程:
一、主持:
我们上学路上要经过鹿苑桥,可前一阵因为桥的整修和封场,使我们的上学很不方便,因为现在要绕上一段路才能到学校。我们和老师都觉得没有了桥,我们的生活变得不方便了,原来桥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于是我们和老师商量和讨论后,决定开展《桥》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分成五个小组,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和访问以及动脑动手设计未来桥的形式,对桥的知识、桥的文化和身边的桥有了充分的了解。不信,就听听我们同学的汇报。
二、分小组汇报。(课件辅助)
1、第一小组汇报:桥的结构、作用以及种类。
小组主持:我们小组进行上网查资料等方式对桥的知识有了许多的了解,请听我们小组的汇报。
a、桥的结构。(与下面学生进行交流)
b、桥的作用。
c、桥的种类。
2、第二小组汇报:世界名桥。
小组主持:桥是一种伟大的建筑,人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我们设计和建造了许多的桥梁,也创造了许多的“世界之最”。
a、找一找。“世界之最”。
b、介绍世界名桥。
3、第三小组汇报:桥的故事、诗词。
小组主持:桥既是建筑,也是文化。我们小组搜集一些关于桥的故事和诗词,大家来听一听。
a、故事《赵州桥传说》《宝带桥》《爱民桥》
b、诗词。
4、第四小组汇报:我们身边的桥。
小组主持:桥是建筑,桥是文化,桥更是人类的财富。我们的家乡鹿苑镇是一个江南小镇。镇虽小,但也有不少的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去欣赏了桥的风采,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访问,我们对身边的桥有了不少的了解。
a、站在弘济桥上……
b、访问稿《马嘶桥》。
c、建议书。(看图,让学生参与其中)
5、第五小组汇报:我们设计的桥。
小组主持:未来的桥将是什么样的?先来看看我们小组同学的设计吧!
a、模型桥。(引导学生质疑,肯定学生的想象力,明确设计桥梁更需要有专业的知识辅助)
b、设计图。
c、……
注意:交流的顺序调整一下,顺序为1、3、4、2、5
三、主持总结活动:
看了大家的奇思妙想,老师相信随着现代知识信息的高速发展,我们会用所学桥梁专业的知识,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为未来创造出高科技新型的桥梁。
虽说大家对桥的知识了解了不少,但是对设计这些桥的设计者却没有了解,课后我们继续去了解研究。
《桥》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