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最新观书有感读后感【19篇】正文

《最新观书有感读后感【19篇】》

时间: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

观书有感 1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也曾经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书籍使人感伤,书籍使人快乐,书籍使人进步。

三年级的暑假,爸爸为了提高我的阅读兴趣,给我带来了一本《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也就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卓娅与舒拉的父亲染病身亡。家里的负担全压到母亲的身上,卓娅不忍心看到母亲的背越来越跎、皱纹越来越多,便在业余之时外出打工以减少母亲的负担。在卓娅上学时,不忍心家园被法西斯主义敌寇破坏,参加青年团抗击敌寇,保卫家园。在一次秘密任务中,卓娅被敌寇发现,她临危不惧,面观敌人的严刑毫不动摇,最终带着那个秘密入土为安。当舒拉知道姐姐被敌人杀害后,深知以自己的力量无法替姐姐报仇,便参加坦克学院的征兵活动。因为他的机智勇敢,很快被封为少校,赴任战争第一线。他开着坦克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但终究敌不过敌人的飞机大炮,奋勇牺牲。

卓娅和舒拉靠着什么在种。种危险之际毫不动摇?是怎样的毅力是他们坚持到最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经过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没有暴风骤雨,雄鹰又如何展翅翱翔天际?是信念支撑着他们,是信念驱动着他们。

在面临敌人的严刑拷打时,她从头至尾无动于衷……他们坚信只要他们努力了,彻底打倒法西斯,人民就会得到解放,世界就会得到和平,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没有硝烟。是啊!如果人们能够团结起来,又岂会有那么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卓娅和舒拉的无私奉献让我感到人性的善良,在当今的物质社会中,谁又敢说他自己内心恬淡,不慕名利,一心为人呢?

做人,很简单,做一个好人,难。既然我们做不了好人,那为什么不尽所能去帮助他人?没有战争,没有硝烟,向往和平。让我们为和平的二十一世纪打开大门吧!

观书有感作文 2

今天,我如饥似渴地读了现代文学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养花》,感到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这篇耐人寻味的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养花的过程和体会到的种种乐趣,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美好思想和高尚情操。

几百盆花,都要很快抢到屋里,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这句话我深有体会。要知道,在劳动中,没有苦又怎么能有甜呢?每一张好成绩的试卷,都是通过我们的劳动而争取的,要知道,着这些好的背后,隐藏着多少的汗水与心思啊!再如:记得有一次,学校进行大扫除,同学们团结一致地把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虽然每个同学都累得筋疲力尽,已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其实,在劳动中,有苦才能有甜。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尝试把苦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克服,最终获得的毕竟是甜啊!世界上的快乐都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劳动才获得啊!

书看完了,然而,书上一句句引人深思,催人奋进的言语却时时映入眼帘。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我要认真琢磨书上的每一言,每一句。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3

《观书有感》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这是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写作者读书的感受。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比,将书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作者写出读书的感受,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智慧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作者以景喻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师生互动,一一突破。

对于作者,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汇报。对于字、词句、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领会交流,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做老师,解决生字、生词。然后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互相交流反馈,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古诗重点的讲解,明白古诗中修辞方法的运用,作者以半亩方塘比喻书,以天光云影比作书的内容,学生理解了修辞方法后对理解古诗意思有很大的帮助。理解诗意,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古诗一句句理解古诗意思,并由此而揣摩作者感受从而悟出诗的道理。就这样,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再做一一引导和点拨。较好的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突破难点。

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

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为让学生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另外选取了一些哲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学生由诗中所讲道理畅谈自己读书感受。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读书能让人开阔视野,读书能让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读书可以让人穿越历史,感受多方文明。

总之,学生学习《观书有感》这首小诗后,由此感悟到的道理会有很多很多!

《观书有感》读后感 4

课题

16、古诗两首

备课时间

11.2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像《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冬夜读书示子聿》。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诗歌内容,知道大概内容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啊?

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复习巩固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发生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指导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导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功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义?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题意思

学生读生字

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体味第三、四句的含义

有感情朗读全诗

指导学生了解诗人陆游

指导学生把全诗读通读顺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意思

能大致感悟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

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无遗力

工夫

少一老

躬行一绝知

观书有感作文 5

一天清晨,空气清新,南宋的大教育家朱熹,很早就来到郊外的一个方塘边看书。这里的风景很美,看累了,还可以好好地欣赏美好的景色。

看,蓝湛湛的天空中飘着千变万化的白云。这些白云一会儿变成可爱的小白兔蹦来跳去,一会儿变成美丽的孔雀正在慢慢地开屏呢!

方塘的四周有着几棵柳树,柳树上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微风一吹,柳树的枝条动了起来,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姑娘,正在梳理着自己那又细又长的秀发呢!

柳树环绕着的方塘很清很清,池中倒映出天空、白云、柳树和方塘边的花花草草。风儿吹过,这些倒影便随着风儿在欢快地跳舞呢!

这方塘的水是哪儿而来的呢?为何会如此清澈?于是,朱熹继续向前走。他边走边问路旁的人:“那方塘里的水是从哪儿流到那方塘里的呢?”有人说是从山上的瀑布冲写而来,有人说是从山远处的那一条大河里流来……

听到这里,朱熹若有所悟,走回方塘边,轻轻吟诵道: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啊,这活水不正如我们学习知识,只有源源不断地补给,从不间断,才能获得真知,不断进步!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 6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铁骑:指金国军队。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 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 7

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

赏析一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赏析二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观书有感 8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人们用文字传递感情、思想、技术与文化,再记录成文,最后编撰成书。“书”便是一个文人思想的结晶,一个时代起落的记录,更是人类智慧的象征。读书,也便成了汲取智慧、丰富思想感情、传承文化理念的方式。

杜甫尝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更是说过:“书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于是读书便成了于古人与今人而言都十分重要的活动。读书,升华人们的情操;读书,提升人们的境界;读书,抚慰人们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读书让我们身有一技之长,让我们在社会中站稳脚跟,让我们长大后不必再为生活奔波操劳。

于是,读书的方式又成了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不就是看书么?你读呗!随便看看也行啊!看了不就行了吗?”“随便看看”真的行吗?以“有用”而论满分作文网,“随便看看”并不能形成长时间的记忆,并且不能及时领会其中深意与作者所传达的智慧。如此这般,于社会交际而言,无法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于平时的学习而言,亦无法让学生们学习到文字中的精髓,也不

南宋朱熹《训学斋规》有这样两句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读书,须用心读,可以形成日后的文学积累,为自己所用;用心读,领会作者的智慧,也便懂更多的处理事情的方式。

目光拉回现代,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追随着社会发展的浪潮奋力的奔跑。在这个追求“快”与“强”的世界中,人心渐渐浮躁,而读书也成了“静下心来”的好药。

若是粗略地翻看,那么杂乱的句子与密密麻麻的文字便会让人更加浮躁。

所以,“观书”须静下心来看,须用心去品读。

观书有感读后感 9

读书,可以神交古人,汲取先贤;可以审视自我,成就精彩人生。每一本书都是用黑体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们的心灵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所以,阅读使人充实,使人鲜活,只有它,我们才能在精神 读了《狼王梦》这本书,让我荡气回肠,感悟生命,体会狼的精神。

这本书是一个关于狼,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梦想的故事。主要讲了,在广阔的尕玛尔草原上,母狼紫岚在与猎狗周旋中艰难地产下了四只小狼崽。

紫岚喜欢的是最年长的小黑仔,因为这只小狼全身乌黑。紫岚心里想:我喜欢他,是因为我要把他培� 可是有一天,不幸发生了,黑仔被一只金雕叼走了。紫岚很伤心,很痛苦。然而,她并不灰心,继续精心喂养自己的下一代。于是,紫岚把眼光落到了另一只幼崽双毛身上时,她开始唤醒双毛的野性,努力培养双毛在狼群中的地位。

为了狼群,也为了确保狼孙的安全,紫岚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与金雕同归于尽。

在文字中,我不但读懂了狼的思想,还读懂了狼的性格。狼是一种敢于挑战的动物,就好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每一头狼,它们天生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狼王。在狼的世界中,一头狼如果要从狼群中脱颖而出,那就必须具有非凡的气质以及敢于挑战的精神。紫岚就具备了这样的性格和精神。

我读过很多关于狼的文章,也了解了狼具有了团队的精神,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发展。

今天,我从紫岚的性格中看到了她伟大的母爱。作为一个母亲,� 读着文章,我不断感受到,无论是温顺的小羊,还是凶残的猛兽,它们都视母爱为至高无上的爱。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谁没有被父母严厉批评过?但是,打是疼,骂是爱,只有在不断地挫折和磨难中成长,人才能更完美。

狼王梦,这场梦,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个梦中,我曾无数次看到,紫岚因孩子们的意外,而流下两行属于母亲悲伤的泪。

观书有感读后 10

小时候,记得妈妈曾教给我一首古诗,现在才知道那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要求我牢牢记住…小时候,记得妈妈曾教给我一首古诗,现在才知道那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要求我牢牢记住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一生都要按这两句去做:要一生勤于学习,就有"活水"源源不断。妈妈说,方塘半亩空间皆有限,但天光云影却空阔辽远无边。你看天空有多高多远,多么深邃辽阔啊!那时的我,不太懂妈妈的那番话。

今天老师又重新教我们学习这首诗。让我改变了对这首诗的看法。学习,只有永不停止的学习,才是生活的源泉,才是滋润生命的"活水"。记得上三年级的一次电脑课,老师让我们复习学过的知识和预习没学过的知识,下节课要测验。我回到家只复习了,没预习结果测验没得高分。那时我很不高兴,妈妈就问我是不是没考好?我漫不经心的嗯了一声。妈妈就告诉我只有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旧知识这样才能考好。我根本没听进心里。直到今天老师给我们讲这首诗的分析时,我才明白妈妈说的话。

那到底什么才算是学习呢?作中遇到了难题,需请教他人是学习;查资料是学习;离职、在职进修是学习;观察生活是学习。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观书有感作文 11

“生命是一把弓,那弓弦是梦想。”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生命是奋斗,是贡献,更是有勇气的去面对生活!

生命是宝贵的。比如:飞蛾被我们抓住了,但它没有放弃,努力的鼓动双翅想逃出去,连小小的昆虫都懂得珍惜生命,何况是我们人呢?比如:香瓜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虽然它知道自己仅仅只能够活几天,但就是因为这样,使它好好地珍惜生命,再比如杏林子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这一声声沉稳而有力的心跳,给我们极大的震撼。这所有的事例都告诉我们: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们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得贡献,但也可以白白地浪费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如果失去了,就不会有第二次,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生命。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多少,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是的,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不仅要珍惜生命,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生命能够发出最强的光和热,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观书有感》读后感 12

读《老师也偷偷看的科学书》有感最近我读了一本《老师也偷偷看的科学书》里的一个小故事:“为什么我们会呼吸?” 为什么我们需要肺才能呼吸呢? 我们人类通过呼吸来获得氧气,氧气能帮助我们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废气——二氧化碳,肺会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因此肺担负着分别将这两种气体吸入和排出的任务,并且帮助我们将它们溶解在血液中,或从血液中分离出去。我的感想是肺对人体来说真的是非常的重要,如果没有了肺,人类就不能呼吸,而如果空气中缺少氧气,就会对肺造成很大的'伤害,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净化空气,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多植树,少用一次性的纸杯、饭盒等物品,创造一个绿色的地球,给我们的肺一个好的环境。

《观书有感》读后感 13

二。按要求填写诗句。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活水

不短学习新知识。

三。默写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根据要求填写合适的诗句。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五。想一想,写一写。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六。读一读,悟一悟。

1.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2.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14

朱熹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54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谈读书感受,学生对诗的领悟会更深。可我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谈读书感受,学生对诗歌的领悟会更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领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含义。岂止是读书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作为教师,不也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吗?

观书有感作文 15

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高琦小学3)班舒文熙五(五(3指导老师:江澎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一生坎坷而伟大,创立了儒家学派。他广收门徒,复兴周礼,成为历史上的万世先师。他生活中节俭,学习上以礼服人。不和人争吵,勤奋好学,都有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次,仲尼在外公颜襄家度过了三年时间。一个寒冷的冬天,他想问外公一些问题,见他在房里休息,便一会儿在雪地里扎马凝神,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练习腕力,十分专心。外公走过来,看到了他。便问他为什么不休息,他竟然说他在锻炼身体。他不怕冷吗?看到这,我纳闷了,想起自己,就大不如他了。

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开始了解了孔子,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我会学习他勤俭节约、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习惯。榜样的力量是十分伟大的。孔子是我们的好榜样,向他学习,我们一定能在人生的路上有积极的思想、正确的行为、完善的人格使我们离成功更近。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 16

[宋代]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铁骑:指金国军队。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勐志。所以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 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 17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作品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庆元六年(12)三月初九,朱熹终于在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观书有感作文 18

半亩大的方形池子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宽阔地展现在眼前,一阵微风吹过来,湖面就荡起了一条条波纹,在阳光暖和的照耀下,显得波光粼粼。

往远看,碧绿碧绿的湖面像一块无暇的翡翠一样,在这碧绿的湖面上有几朵亭亭玉立的荷花,像少女一般站在荷叶船上。

往近看,清澈见底的湖水中,几只小鱼在嬉戏玩耍着。

一会儿互相追逐,一会儿沉入水底捉迷藏,一会儿跳出水面,可有趣了。

天空中青蓝色的光彩和多姿多彩的浮云,它们的影子全部都倒映在这无瑕的湖面上,也都倒映在这巨大的镜子之中。

小鱼小虾们在湖里面游动,不时还跳出水面,将光彩和浮云的倒影打碎掉。

湖水哗哗地流动着,小鱼、小虾们快乐地在水中做着游戏,水底下的鹅卵石像一颗颗清晰可见的大珠宝,一只只小螃蟹在石头上悠闲地晒着太阳,为什么水会那么干净、清澈见底呢?

那就是因为有永不枯竭、永不停止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的运送活水来,这就像我们读书、学习一样,如果你长期不输入一些新的知识,那么你就会连旧的知识都会忘记。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 19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全诗如下: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一】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

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眺望远远近近的山川景色。

扶栏西望。一轮白日正巾近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波涛滚滚,哆嗦远去,远� 多么雄浑的景象,多么壮阔的大自然!

但是诗人知道,大自然实在太大,自己的眼界还很狭小,要想进一步地开阔视野,眺望那更远更壮观的世界,还需要登上更高的地点。而自己,就连这共有三层的鹳雀也还没登上最高层呢!

【赏析二】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