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800字15篇》
《论语》是文化经典之一。它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
《论语》读后感 1
我平时最喜欢喜剧,对于四大名著和历史书,瞄都不想瞄一眼,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更何况去品味其中的奥秘。今年暑假,在老师的要求,我极不情愿的买了一本《论语》,草草地看了一眼,完全是应付。可是中间的某些语句,是那么的吸收我,把我引进《论语》的天堂。其中的一些文章是那么的值得我去欣赏、品味,能给人频频的联想,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我当时品完后,觉得孔子和他的学生能力是那么的高超,技能是那么的炉火沌青。于是我的品味生活从这里启航:人们在当今的社会上,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休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古今中外,有多少有成就的人,不是每日反省自己的过错,不断走向改正的道路吗?与朋友和平相处,彼此信任对方,难道不是一种能力吗?娄别人把一件重要的事托咐给你时,那不是对你的信任吗?你是否应该去珍惜?老师乃辛勤的园丁,毫不留情的把“水”传授给你,你不应该认真的听,一心一意地去做吗?忠的� 我被这深深的哲理所感受,以上就是我品的感受,而我在反省错误上做的并不好,有一次,三姨给我的作文上提一些建议,我却竭力的开拓自己的错误,以后我会改正,做认真标兵,我坚信,在漫长的品书道路上,会继续掀开崭新的一页页。第二个是很短,却又很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大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的君子吗?”
看来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我暗下决心,决定认真努力的学习,我相信《论语》会让你、我、他受益无穷,让好书悦伴我们的一生。
《论语》读后感 2
我和父亲一起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通过我自己的理解与父亲的解释,我了解到了《论语心得》的内容以及《论语》的道理。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撞到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爱别人,就是仁,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心不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快乐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让快乐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论语800字读后感 3
古人曰:“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这几个星期学习论语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孔圣人的思想和精神,但我想我可能没有那种治理天下的能力,可每天必读的论语以及孔子这部电影却让我感悟颇深。
如何做人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时起,我们就是这地球上自称为最高级最具有智慧和思考能力的人类,而人是不同的,有好人、坏人、男人、女人……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不同的呢?那就是在于当你是人这个前提条件成立之后你是如何做人的。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说明做人一定要正直,光明磊落,而那些做了不光彩的事的人只是侥幸没有被发现,他们最终都会受到惩罚的,不论身在何处,做人都要堂堂正正。“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了做人要有仁德之心,并且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更有意义。但是,我们可以在孔子的言论及后世之人的学习中可以看出,真正得达到仁德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孔子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广泛学习典籍,继承和改进古人的礼法,用礼来约束自己,学习别人的仁德,培养自己的仁德,做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
如何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很明确的提出了关于学习的三个问题,第一是悦己,第二是乐人,第三是修身,学习首先让自己快乐,再帮助别人使别人快乐,最后增加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头等大事,而如何学习才是关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不仅仅是学,更在于思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说明学习还要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找到自己的学习漏洞,加以补缺。而最最重要的是自己对学习的态度,作为学生的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合理得利用方法,养成良好的心态和习惯。
学习了这么久的论语,或许,在我们看来孔子的言论中有着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的、错误的封建观点,但也不难发现,孔子一直是以一种勤奋、虚心的态度来面对尘世,并且孔子所留下的言论并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通俗易懂的实在话。总的来说,孔子优秀的精神和思想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
论语读后感800字 4
《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如一杯香浓的咖啡,让我们理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它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
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I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论语读后感700字 5
经典,伴我行,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体会、方法。
每周的经典诗文、诗句伴着我们的学习生活。经典的诗文,精炼的句子,它教会我做人的道理,端正了我的一言一行,让我成为一个举止优雅、文明礼貌的学生。像《论语》种的句子,告诉我们一个个为人处事的道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弄懂?说得多好,做人要讲诚信。只有这样才能受人尊重。
我就有过亲身经历。记得有一次,我照常去买面,走的时候忘了给钱,直到回到家里才发现。这时,我纠结了﹕到底去不去给钱,如果不去,这点钱正好可以买点零食;如果去;那就会损失一小笔钱。可连古人都知道诚信,我堂堂一个中国人怎能不诚信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这就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社会上也是这样,不要以为自己官大就可以欺压别人,要时刻牢记人人平等。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的礼,不是外在的礼貌、礼仪,而是“整个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我们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是一个非常重视“礼”的民族,并把“礼”认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重要工具。只有做到礼,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而只有和谐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美。
让我们与经典同行,感受那无穷无尽的知识;让我们与经典同行,感受那浩瀚无边的哲理;让我们与经典同行,共同感受那经典的魅力!
《论语》读后感 6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为了这个目标,终生去践行它。他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仍有启迪。他为了这个目标,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了老年,他开始修订《春秋》、《诗经》等,为民族的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
儒家《论语》的个人读后感700字 7
《论语》乃圣贤之书,初略一阅,理解甚浅,却已是受益良多。孔夫子乃千古圣贤,教 天道之大者,生而不息,周而复始;人之渺小矣,六十一甲,短暂且羸弱,如何于区区数十载,做到不愧于己,不负于人,已不枉此生矣;惟胸怀坦荡,正直贤德者,可无畏无惧!
人者,仁也;仁者,义也!何为仁?自躬,自省,自谦,自律,自立者为仁,谨言慎行,宽容敦厚,不损人利己,不怨天尤人,淡泊名利,随遇而安;何乎义?国乃大义,对同胞应心怀慈悲,穷时独善其身,达时兼济天下;家道之义,在于传承好的家风,亲人之间互助,包容;孝长爱幼,奉养父母哺育子女,皆以仁德为本;朋友之义,向来居首,毕竟无亲缘,亦无债权,人情往来,肝胆相照,只为义字,此义最简单也最难:只需诚实,坦荡,正直,将心比心,以忠诚度人,持同理心,以德聚人,无往而不利也!爱情之义,在忠贞,宽容与良心;爱人之义,最难以做到,但最重要,因其乃幸福之根本;它不如家人间有本能血缘之故,血浓于水割之不断;也不如朋友疏远,凡事只见其优而不见其劣。爱人之间,因亲密而无间,却常因太过而践踏底线,因而尊重尤为重要。
孔夫子之论语,教导世人道德修� 不知不觉中,时光回到了20_年9月1日的清晨,我和妈妈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学习《论语》。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学完了《论语》,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君子”。
我喜欢《论语》里的孔子,一个长相并不出众,但很有文化的君子。孔子的儒家思想,充满智慧,教会了我如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留下的许多经典句子,每个句子里都蕴含着许多哲理,其中我最喜欢:“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么就没什么值得肯定的了。在我们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做清洁时,同学们却发现班里没有扫把了,班长说:“我去买吧,你们等等我。”同学们相信了,但直到第二天,班长仍然没有把扫把买回来,有位同学忍不住问班长,班长大笑着说:“你们真信哪?我骗你们的!”同学们这才知道被班长骗了,从此,大家都知道了班长是个不守信的人,改选时大家再也不推荐他了。
我非常喜欢《论语》,《论语》中有非常多的智慧,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里谈到,君子的为人处世法则: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论语》还教会我们,交朋友的原则:“益者三有,损者三有。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拉矣。”我便照这这样的方法去交朋友,并传播这种方法。《论语》还教会我们善思,我便多多思考,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论语》中,我还认识了富有却尊敬师长,把老师当父母的子贡,认识了十分孝顺的曾子……
《论语》中还有一些被人们错误理解的话,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但众人只记住了“父母在,不远游。”好像远游的儿女都不孝顺了似的。这句话的完整意思是:父母在时,儿女尽量别远出,如果必须出去的话,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所处的方向位置,免得父母担忧。
虽然我把《论语》学完了,但是他书中的知识我还没有学透,我要用一辈子去学习、练习《论语》里的智慧,争取成为大家公认的第七十三位“贤人”。
论语读后感 8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论语读后感 9
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我认真地阅读了《论语》这本书。一道道深远的哲理,让我感慨万千。
《论语》主要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不忠于人?不信友?不学以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不觉,岂非君子?”虽然我们都认为这两句话是论语的核心,但实际上它们只是论语的一小部分,所以论语可谓是博大精深。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看完之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子路说的:“言必信,行必坚决,是小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言必行,行必止。言行不一,不是君子,是小人。因此,诚信非常重要。
孔子曰:十而立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十五岁要好好读书,三十岁要能自立,四十岁不为外物迷惑。五十岁,才能明白什么是命,六十岁,才能辨别听到的各种意见的。真假。到了七十岁,可以为所欲为,不犯规矩。虽然我们不必学习这种方法,但我们必须有目标和抱负。譬如孔子说,三军可得将帅,小人不可失志。三军甚至可以就地换帅,但是大家不能失去志向,所以志向很重要。
难道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充满了有这样抱负和目标的人吗?茅以升从小就看到桥梁塌方事故,立志要造一座非常坚固的桥。著名的钱塘江大桥建在钱塘江中游,令外国人印象深刻;一百多年前,一个贫穷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帮别人放羊为生。一天,他们把羊群赶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从他们头顶飞过,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他的父亲:“鹅去哪儿了?”牧羊人说:“他们要去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过冬。”大儿子羡慕地眨着眼睛说:“我要是能像大雁一样飞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我能变成一只会飞的大雁就好了!”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如果你想,你也可以飞。”
《论语》读后感800字 10
《论语》读后感800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译今天的语言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
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校领导真是我们的救星,及时为我们增加营养。当今社会知识裂变“一日千里”,知识在不断更新。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经跟不上社会形势的需要,所以老师要经常更新知识结构,要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心与敏锐感,为了培养能够适应这个社会需要的`人,老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可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经验、优秀论文、教学先进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社会的需要。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中的精辟言论和孔夫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反思,定能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下一代。
论语读后感800字 11
这本书是一个能够教给我们做人的规矩道理的书,当然如果我们直接看这本书的话,有很多是文言文,我们很难理解,所以说我们最好还是看一下那种的书。通过研读这本书,我们也可以知道,他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事的一些原则。
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言论,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来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中有出售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觉到有很多缺憾或者说不如意,但是呢,我们有的可能无力去做一些改变,但是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不顺和缺憾,甚至是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遗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踏实。这些内容我们在论语中都能有所启发,人生百年输了,武汉人这一生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啊,一遍一遍的问天问地,这样只能会加重你的痛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思想,在论语中孔子谈及理想时,并
在孔子的《论语》中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一件事都经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只有让我们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对自己严格要求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的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给你最终的寰宇,别人都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都。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结晶,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政治太宽容的,又有 我还要继续认真的研读这本书,不断进步。
《论语》读后感 12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 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议论文 13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论语》是一本“老古董”。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他们多半认为,
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母亲的读后感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
第一本。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完成。我
论语读后感800字 14
当我上小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时候,我听说过《论语》,但我没有真正读过。当时,在我的想象中:《论语》与其他书没有什么不同。当我真正读完《论语》时,我觉得我幼稚的想象力在二年级和三年级是非常错误的!
三个人行,一定要有我的老师,选择好,改变坏人。这是我读完《论语》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三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值得学习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选择他们的优点,根据他们的缺点注意纠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势,值得学 个人有个人优势。只有向别人的优点学习,弥补自己的缺点,才能变得更好!
事实上,敏感而勤奋,不羞于问。这句话也来自《论语》,可能和上一句意思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聪明而容易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一定有很多方面不如别人,所以我们不应该羞于问,会更完美。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朋友很重要。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可以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 于丹告诉我们,《论语》对交友有着非常明确的标准,子说:益者三友,伤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益。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便,损害。有三种好朋友,三种坏朋友。什么是益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率坦率,宽容原谅,多闻博学多才,这三个是好朋友。三个坏朋友?友便辟,性情特别暴躁。不能冷静理性地帮你分析判断。友善柔和,尤其是优柔寡断。当你需要选择时,他的优柔寡断会让你失去机会。朋友便便,是心怀鬼胎的朋友。阿谀奉承的人不走正道。选择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地位。从自我修养开始。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交到好朋友。
余丹认为,无论是上下级、朋友、父母还是孩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都不是越近越好。凡事过尤不及。子说:事君数,斯辱;朋友数,斯疏。意思是:对君主劝诫过多,就会受到侮辱;对朋友劝诫过多,就会被疏远。还说,带刺的豪猪是在近距离和远距离之间多次试探出最佳距离,既能温暖对方,又能不伤害对方。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