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历史典故【6篇】正文

《历史典故【6篇】》

时间: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典故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吗?下面是敬业的小编sky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关典史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有关历史典故 篇1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后,刘邦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在这场战役中,刘邦将项羽围困在垓下(今中国安徽省固镇县)。项羽在四面楚歌当中率800骑兵突围,渡过淮河后被汉兵追上,最后项羽只剩下28人。项羽逃到乌江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刘邦彻底赢得胜利。

汉王四年 (公元前203年)九月,在成皋争夺战中,项羽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不久项羽率军东归,刘邦也想退兵。这时,张良、陈平建议说,我们已夺了大半河山,四方诸侯又都归附,项羽兵疲粮尽,众叛亲离,正是消灭他的大好时机,若放他回去,必然养虎为患。刘邦一听,立刻改变了主意,决心东进。刘邦率军追项羽至固陵,本来与韩信、彭越约好合力攻楚,结果二将未至。项羽反攻,刘邦大败,遂坚壁固守。后用张良计,笼络手下几员大将,遣使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又策反了楚大司马周殷叛楚。

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会师,共约 30余万人, 由韩信指挥,全力追击楚军,在垓(该) 下(今河南鹿邑东,一说今安徽灵壁东南)将 10万楚军团团围住。韩信命各路军分作十队,在四面埋伏,连环接应。韩信出阵挑战,项羽几次突围冲杀均被伏兵截击而回,人数越来越少。夜晚,韩信命手下士兵唱起楚地歌谣。项羽听见四面楚歌之声,以为楚地尽失,遂告别心爱的虞姬,率领 800子弟兵突围南走,被汉军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身亡。楚汉战争以刘邦全胜而告终。次年二月,刘邦称帝,建立汉朝,中国重归一统。

破釜沉舟,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迫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功臣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趁机杀掉汉高祖以除后患,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持剑闯入宴会厅,当面喝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壮士气势所折服,因而与其对饮。汉高祖借故脱离险境。

还乡定都,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韩生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烹杀了说这话的。人。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因为项羽的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各路诸侯和天下百姓的支持,亚夫范增也因项羽过度猜忌而含恨病逝。因此“孤身一人”的项羽军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遂率数十麾下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力竭自刎身亡。

武艺小传

项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独爱百兵之王--枪!传说项羽起兵之前会稽郡曾天降陨石,后项梁私下请当地铸造兵器的名人们来用此石取铁为项羽锻造兵器,经九天九夜终锻成一杆巨型錾金虎头枪,长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仅枪杆就有碗口般粗细,项羽为其起名曰“霸王”!此枪常人需两人齐力方可抬动,然项羽天生神力使此枪只有单手,后来更自创出一套无敌的枪法“单手十八挑”!

有关历史典故 篇2

刻画无盐

典故: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时,周岂页任尚书左仆射,当时朝中宦官们认为他为人高洁,把他比作乐广。乐广也是当时被认为高洁的人物,但周岂页却认为乐广根本不能同他相比。因此,当庚亮告诉他有人把他比作乐广时,他很不高兴,说怎么能拿丑的东西来比喻美的。呢。

有关历史典故 篇3

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出自毛泽东1935年创作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全词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词中借“长城”表达红军长征的目的`地,并非真正长城。

有关历史典故 篇4

遗臭万年

典故:东晋明帝时。驸马桓温专权作乱,萌发野心。他对曾阴谋篡权的王敦暗表赞赏,一次他躺在南京家中床上时对亲信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流露出他想篡权的野心。亲信们听候吓的不敢吱声。桓温扶枕而起,说道:“一个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遗臭万年也是不错的。。”

有关历史典故 篇5

在登封嵩阳书院内有三棵"古柏",最小的称为"大将军",最大的偏称为"二将军"和"三将军",将军柏名不符实,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有一段趣谈。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正月,汉武帝刘彻登游嵩山加封中岳后,又来到这里(当时叫嵩阳道观)游览,他一进门,看见一棵柏树身材高大,枝叶茂密,赞叹不已,说道:"朕游遍天下,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柏树呢!"汉武帝面对此树仰望再三,感叹之余,信口赐封它为"大将军"。

封罢大将军,汉武帝在群臣的呼拥下,朝院内走去。来到正院,迎面又看见一棵大柏树,这棵柏树要比"大将军"大得多,汉武帝心中颇为懊悔。但金口已开,没法更改。最后,他还是拿定主意,指着前面的大柏树说?"朕封你为二将军。"当时群臣觉得加封的不合理,想向皇上建议,但又不敢直言,只好向皇上提示说:"这棵柏树比前院那棵柏树大得多呀!"汉武帝固执已见,大声斥责道:"什么大呀!小呀!先入者为主。"群臣吓得连忙叩头称"是",谁也不敢再吭了。

汉武帝继续行为往前走,又见到一棵更大的柏树,他犹豫了一下,心想,怎么一棵比一棵大?可我已赐封在先,又不能改口,还是按先来后到次序加封吧。于是面对柏树说:"再大你也是三将军了。"群臣们面面相觑,再也不敢作声。

三棵受封的`大柏树,因皇帝封的不合理,都感到不是滋味?"三将军"柏认为自己是嵩山中最大的柏树,却封了个"三将军",太不合理,又恼又怒,一气之下,枝叶枯萎,一命呜呼!现在游人已看不到它了。"二将军"感到自己比"大将军"大得多,却被封为"二将军",实在委屈。它虽心怀不满,却不敢直说,一下把肚皮气炸了,现在树干下部还有裂痕,游人能置身里边往返。"大将军"也深感受之有愧,没脸抬头见人,因而经常低着头弯着腰,不敢见游客。

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现在这样子。

有关历史典故 篇6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得到高官厚禄。

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寿高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

谷永又举例说:周代史官苌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更加衰败,诸侯反叛的更多;楚怀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军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药,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后,他又说道:“从古到今,帝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了多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

汉成帝认为谷水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捕风捉影”和“无中生有”都表示缺少事实,都含贬义。但是“捕风捉影”重点在表示没有确凿根据,缺乏事实;而“无中生有”则重点在表示凭空捏造。使用这两个成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