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应用文 > 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优秀6篇】正文

《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优秀6篇】》

时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用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 篇1

举一反三(孔子)

[释义] 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语出]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辨形] 反;不能写作“返”。

[近义] 融会贯通 触类旁通

[反义] 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浅尝辄止

[用法] 用作褒义。常跟“触类旁通”连用。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触类旁通”;都比喻只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事物;就能类推懂得同类的其他事物;有时可连用。但~偏重在“反三”;指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其他;这里的其他不限于同类;“触类旁通”偏重在“旁通”;指能对同类事物融会贯通。

[例句] 现代汉语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们就能~;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

[英译] From one sample you may judge of the whole。

[成语故事]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历史故事类四字成语 篇2

1、完壁归赵(蔺相如) 背水一战(韩信)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2、初出茅庐(诸葛亮)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3、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4、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5、讳疾忌医(蔡桓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6、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手不释卷(刘秀)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7、七擒七纵(诸葛亮)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8、画龙点睛(张僧繇)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9、入木三分(王羲之) 老当益壮(马援)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乐不思蜀(刘禅)

10、狗尾续貂(司马伦)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11、焚书坑儒(秦始皇)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闻鸡起舞(祖逖)

12、胸有成竹(文与可)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江郎才尽(江淹)

13、草木皆兵(苻坚) 精忠报国(岳飞)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14、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 篇3

秋毫无犯(岑彭)

[释义] 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 m.xiezuowen.net 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语出]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辨形] 毫;不能写作“豪”。

[近义] 鸡犬不惊 道不拾遗

[反义] 胡作非为 无恶不作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1)子弟兵纪律严明;~;受到群众的热情支援。

(2)解放军一路上~;深得人心。

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 篇4

铁杵成针(李白)

[释义]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语出] 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正音] 杵;不能读作“wǔ”。 [辨形] 杵;不能写作“许”。

[近义] 持之以恒 [反义] 半途而废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持之以恒”都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但~比“持之以恒”更加形象。

[例句] 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 篇5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释义] 形容刻苦学习。

[语出]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近义] 悬头刺股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刻苦学习

[例句] 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 篇6

桃李满天下(狄仁杰)

[释义] 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树和李树;比喻老师教的学生。

[语出] 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辨形] 李;不能写作“里”。 [近义] 遍布天涯

[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歌颂教师或学校。一般作谓语。 [结构] 复句式。

[例句] (1)张老师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大半辈子;如今早已是~了。

(2)赵老师辛勤教学三十年;~。

[英译] have students all over the country

[成语故事]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

公元700年,九十三岁的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