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小学生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清明上河图精彩7篇正文

《清明上河图精彩7篇》

时间:

《清明上河图精彩7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清明上河图画了多久】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清明上河图 1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清明上河图让我想到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那一卷卷经书,那一幅幅敦煌壁画,那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无不显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与自豪,更应该激起我们的责任感,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东西,更要让它们发扬光大,让这一件件国宝光芒永存!

清明上河图 2

考完学校第二次月考后的空闲时间,开始计划“清明上河图之旅”终于成行,可是天公却不太作美,出门前碰到入冬以来第一波冷空气,一路上拥挤的大塞车和展览会场上络绎不绝的排队人潮,一一显示“清明上河图”的魅力令人无法阻挡。

哇!原图比我想像的还要大,巨大萤幕是用了十二台的投影机一起播放,是原图的三十倍之大。它是一幅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开封,汴河两岸繁华热闹的景象。在这“动画世界”﹐画中人物的一天等于现实世界的4分钟﹐所以完成整个日夜交替需要4分钟(2分钟白天2分钟晚上)﹐1小时参观时间内可以看到“15 天”一样的生活点滴。最佳的观赏攻略,可以先站远一点看完全图(大概看1-2次日夜交替)﹐然后就可以开始靠近观赏其他喜欢的部份。其实我觉得整体感觉还 是远看比较赞�

观赏清明上河图的同时,不仅可以看见图中的美,还可以看见当时人民生活的环境,在长长一幅画卷中,看尽了当时生活环境,或快乐、或疾苦。清明上河图的画家——北宋张泽端,作品画感笔触较为挥洒,相较之下,清院的清明上河图,画风较注重于人物的细腻。其次,我们发现了,两幅图的比较之下,各有其中的美所在!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家喻户晓、举世闻名的精采纪实绘画,文字的记忆,图像的记忆,再加上声音的记忆,更加丰富完整的召唤了九百年前的汴京,一个如梦的繁华城市。此次文化之旅,让我彷彿穿越时空,回到北宋首都开封府。我买了导览手册细细珍藏,他日有空时可再度回味,这真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之旅。

清明上河图 3

冥冥中我感觉《清明上河图》和我有一种缘分,这大约来自初识它时给我的震撼。一个画家敢于把一个城市画下来,我想古今中外唯有这位宋人张择端。而且他画得无比精确和传神,庞博和深厚,他连街头上发情的驴、打盹的人和犄角旮旯的茅厕也全都收入画中!当时我二十岁出头,气盛胆大,不知天高地厚,居然发誓要把它临摹下来。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笔墨技术的一种传统。我的一位老师惠孝同先生是湖社的画师,也是位书画的大藏家,私藏中有不少国宝;他住在北京王府井的大甜水井胡同。我上中学时逢到假期就跑到他家临摹古画。

惠老师待我情同慈父,像郭熙的《寒林图》和王诜的《渔村小雪图》这些绝世珍品,都肯拿出来,叫我临摹真迹。临摹原作与印刷品是绝然不同的, 原作带着画家的生命气息,印刷品却平面呆板,徒具其形—— 此中的道理暂且不说。

然而,临摹《清明上河图》是无法面对原作的,这幅画藏在故宫,只能一次次坐火车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绘画馆去看,常常一看就是两三天,随即带着读画时新鲜的感受跑回来伏案临摹印刷品。然而故宫博物院也不是总展出这幅画。常常是一趟趟白跑腿,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我初次临摹是失败的。我自以为习画从宋人院体派入手,《清明上河图》上的山石树木和城池楼阁都是我熟悉的画法,但动手临摹才知道画中大量的民居、人物、舟车、店铺、家具、风俗杂物和生活百器的画法,在别人画里不曾见过。

它既是写意,也是工笔,洗练又精准,活脱脱活灵活现,这全是张择端独自的笔法。画家的个性愈强,愈难临摹,而且张择端用的笔是秃锋,行笔时还有些“战笔”,苍劲生动,又有韵致,仿效起来十分之难。

偏偏在临摹时,我选择从画中最复杂的一段——虹桥入手,以为拿下这一环节,便可包揽全卷。谁料这不足两尺的画面上竟拥挤着上百个人物。各人各态, 小不及寸,手脚如同米粒。相互交错,彼此遮翳;倘若错位, 哪怕差之分毫,也会乱了一片。

这一切只有经过临摹,才明白其中无比的高超。于是画过了虹桥这一段,我便搁下笔, 一时真有放弃的念头。

我被这幅画打败!

重新燃起临摹《清明上河图》的决心,是在“文革”期间。一是因为那时候除去政治斗争,别无他事,天天有大把的时间;二是我已做好充分准备。先自制一个玻璃台面的小桌, 下置台灯。把用硫酸纸勾描下来的白描全图铺在玻璃上,上边敷绢,电灯一开,画面清晰地照在绢上,这样再对照印刷品临摹就不会错位了。至于秃笔,我琢磨出一个好办法,用火柴吹灭后的余烬烧去锋毫的虚尖,这种人造秃笔画出来的线条,竟然像历时久矣的老笔一样苍劲。同时对《清明上河图》的技法悉心揣摩,直到有了把握,才拉开阵势,再次临摹。从卷尾始,由左向右,一路下来,愈画愈顺,感觉自己的画笔随同张择端穿街入巷,游逛百店,待走出城门,自由自在地徜徉在那些人群中……看来完成这幅巨画的临摹应无问题。可是忽然出了件意外的事——

一天,我的邻居引来一位美籍华人说要看画。据说这位来访者是位作家。我当时还没有从事文学,对作家心怀神秘又景仰,遂将临摹中的《清明上河图》抻开给她看。画幅太长,画面低垂,我正想放在桌上,谁料她突然跪下来看,那种虔诚之态,如面对上帝,使我大吃一惊。

像我这样的在计划经济中长大的人,根本不知市场生活的种种作秀。当她说如果她有这样一幅画,就会什么也不要。我被深深打动,以为真的遇到艺术上的知己和知音,当即说我给你画一幅吧。她听了, 那表情,好似到了天堂。

艺术的动力常常是被感动。于是我放下手中画了一小半的《清明上河图》,第二天就去买绢和裁绢,用红茶兑上胶矾,一遍遍把绢染黄染旧,再在屋中架起竹竿,系上麻绳,那条五米多长的金黄的长绢,便折来折去晾在我小小房间的半空中。我由于对这幅画临摹得得心应手,所以画起来很流畅,对自己也很满意。天天白日上班,夜里临摹,直至深更半夜。嘴里嚼着馒头咸菜,却把心里的劲儿全给了这幅画。那年我三十二岁,精力充沛,一口气干下去,到了完成那日,便和妻子买了一瓶通化的红葡萄酒庆祝一番,掐指一算居然用了一年零三个月!

此间,那位美籍华人不断来信,说尽好话,尤其那句“恨不得一步就跨到中国来”,叫我依然感动,期待着尽快把画给她。但不久唐山大地震来了,我家被毁,墙倒屋塌,一家人差点被埋在里边。人爬出来后,心里犹然惦着那画。地震后的几天,我钻进废墟寻找衣服和被褥时,冒险将它挖出来。

所幸的是我一直把它放在一个细长的装饼干的铁筒里,又搁在书桌抽屉最下一层,故而完好无损。这画随我又一起逃过一劫。这画与我是一般寻常关系吗?

此后,一些朋友看了这幅无比繁复的巨画,劝我不要给那位美籍华人。我执意说:“答应人家了,哪能说了不算?”

待到一九七八年,那美籍华人来到中国,从我手中拿过这幅画的一瞬,我真有点舍不得。我觉得她是从我心里拿走的。她大概看出我的感受,说她一定请专业摄影师拍一套照片给我。此后,她来信说这幅画已镶在她家纽约曼哈顿第五大街客厅的墙上,还是请华盛顿一家博物馆制作的镜框呢。信中夹了几张这幅画的照片,却是用傻瓜机拍的,光线很暗,而且也不完整。

一九八五年我赴美参加爱荷华国际笔会,中间抽暇去纽约,去看她,也看我的画。我的画的确堂而皇之被镶在一个巨大又讲究的镜框里,内装暗灯,柔和的光照在画中那神态各异的五百多个人物的身上。每个人物我都熟悉,好似“熟人”。

虽是临摹,却觉得像是自己画的。我对她说别忘了给一套照片做纪念。但她说这幅画被固定在镜框内,无法再取下拍照了。属于她的,她全有了;属于我的,一点也没有。那时,中国的画家还不懂得画可以卖钱,无论求画与送画,全凭情意。一时我有被掠夺的感觉,而且被掠得空空荡荡。它毕竟是我年轻生命中整整的一年换来的!

现在我手里还有小半卷未完成的《清明上河图》,在我中断这幅而去画了那幅之后,已经没有力量再继续这幅画了。我天性不喜欢重复,而临摹这幅画又是太浩大、太累人的工程。况且此时我已走上文坛,我心中的血都化为文字了。

写到这里,一定有人说,你很笨,叫人弄走这样一幅大画!

我想说,受骗多半缘自一种信任或感动。但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也来自信任和感动吗?你说应该守住它,还是放弃它?

我写过一句话:每受过一次骗,就会感受一次自己身上人性的美好与纯真。

清明上河图 4

活动

《清明上河图》教育活动是一节美术欣赏课。该欣赏活动主要是通过引导幼儿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使幼儿了解、认识祖国经典绘画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其目的是把“清明上河图’’作为古代艺术及文化启蒙的种子播洒在幼儿心中,为幼儿今后的成长铺路。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引导幼儿深入细致的了解宋代首都汴京城的繁荣景象,感知古代热闹的大街场景。引导幼儿欣赏画面的布局、感受其和谐流畅的美感。张择端大师在这幅作品中采用了散点透视的绘画手法,将繁杂的内容纳入到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之中。幼儿在欣赏绘画的同时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幼儿审美观和评价美的能力。整个活动从人物形态、画面的点、线、造型及中国画的色彩入手,把重点放在整幅画的高潮部分“虹桥"。在活动中,采用了让幼儿学一学、做一做等教学方法体会古代人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欣赏动感的《清明上河图》这一环节中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提高幼儿对名清明上河图画的欣赏能力,感知热闹的宋代首都景色。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欣赏活动,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力与知识目标:培养幼儿观察绘画的色彩美、构图美与造型美的能力,感受其和谐流畅的全景式表现方式。认识画面中人物的形态、古代建筑的造型。

3、技能目标:提高鉴赏能力,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画面

4、创造力培养目标: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审美观和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了解画家张择端的绘画作品内涵。

2、物资准备:课件《清明上河图》,音乐《高山流水》,实图《清明上河图》。

3、环境准备:将《清明上河图》布置在活动室中供幼儿欣赏。

活动过程:

一、通过兴趣,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长大想成为一名画家吗?在很早很早的古代就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画家,他把汴京城外的繁华景象都画在了一幅很长很长的画卷上,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就是北宋张择端大师,这幅作品叫做《清明上河图》,它是我们中国十大名画之一,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二、欣赏画面,感受画面的布局

1、整体欣赏。

教师:小朋友这就是《清明上河图》,你们见过这幅画吗,这幅画清楚吗?现在随着优美的音乐大镜头放大仔细的来看一看。

(1)这里描绘的是汴京郊野的风光。

(2)在郊野的小路上走来了一群抬轿人,里面坐着一位老妇人,他们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3)这里描绘的是汴河两岸小镇的风光,小镇上有一排排的房子,房顶是什么形状的?

(4)这里有什么?在什么上面停泊着?船身有好看的花纹,都有哪些花纹?(线和点)船头尖尖的,非常的漂亮。

(5)横跨在汴河两岸的有一座木质拱桥,这座桥弯弯的像什么?

(6)这里有一条街道,街道上有什么?(人)街道两边有什么?

(房、子树)房顶是什么颜色的?(黑色)如果我们把街道也画成黑色会怎么样呢?

(7)这是什么啊?(牛车)这里又是什么?(轿子)轿子和牛车都是古代的交通工具,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货车和出租车一样。

(8)这是一座高高的什么?楼顶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里面都画了许多条什么线?墙身和阶梯是用什么线表现出来的?这是城门,穿过城门会来到什么地方呢?

(9)这里的人好多啊!你们快来看一看他们都在干什么?这里的人非常多,川流不息,人来人往。

小结:刚才欣赏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在这幅长卷上画家共画了8 1 5人,各种牲畜五六十匹,大小船只二十多条,房屋建筑三十多栋,张择端大师把这么多的人和物都画在了这幅长卷上,并且让人感到又清楚又有序,就像我们真的来到了汴京城。

过渡语:如果《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动物都动了起来,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欣赏动感的《清明上河图》

2、欣赏动态《清明上河图》。

这是什么声音啊?停靠在汴河上的船怎么样了?虹桥上的人都怎么样了?树底下的人在干什么?船夫在船头上划动着船桨,我们学一学。。。。。

过渡语:动感的《清明上河图》很热闹,我们看一个地方……

3、局部欣赏——虹桥。

谁还记得这座桥的名字叫什么?(虹桥)你们可别小看这座桥,他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他的跨度有40多米,没有桥墩,而且全是用木头做出来的,现在再也没有人能够造出这样的桥,造这种桥的方法也已经失传了。你们觉得可惜不可惜啊?我们现在只能从《清明上河图》中欣赏到。

桥上的人好多啊,这么,热闹啊,他们都在干什么呢,我们放大镜头仔细看一看。

(1)桥上的人都在干什么,呢?(抬轿……)他们是怎么抬轿的?我们两个小朋友一组一起来学一学0

(2)在这幅画面都有干什么的? (骑马、挑担、推拉车……)前面的人在拉车,后面的人为保持平衡用力往前推车,我们一起来模仿他们是怎样推拉车的。

(3)这里还有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4)桥中间有一个人正在往下抛缆绳,他想干什么?船上有一根高高的桅杆,这艘船到桥的对面,高高的桅杆就会和桥梁碰到,所以桥上的入是想用缆绳把桅杆放倒,使这艘船顺利地到了桥的对面。

(5)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的,好像在大声地吆喝着什么? 离我们最近的有一排排房子,房顶有好看的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

这是一条什么?(河)你是怎么看出来是河的?这些花纹就是用浅浅的黑色画出来的,中国的国画就是用墨来作画,以黑白色为主,深的地方是用浓墨画成的,浅的地方是用淡墨画成的。

小结:刚刚我们欣赏的就是最热闹的地方——虹桥,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幅长卷的名字叫什么?《清明上河图》

4、整体欣赏。

今天,老师把《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仔细找一找IIlj才我们都欣赏到了哪些地方?

三、通过欣赏,对画家的赞美

画家给我们带来这么美的画,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反映了北宋年间首都汴京的繁华景象,画面内容丰富,人物众多,以长卷形式来构图,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此在欣赏活动中幼儿兴趣盎然,情绪振奋。尤其是在分析画面构图布局时,幼儿找到了许多的不同,人物、帆船、建筑、桥梁等——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令人折服。幼儿通过欣赏教学,审美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专家点评: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它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风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美术欣赏《清明上河图》就在于让幼儿了解该画的历史价值。在幼儿欣赏课件、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对画面的点、线、面进行认知,对画面的各种人物形态加以模仿,从而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以及心理活动,如抬轿人、推车人、大人和小孩以及邻船人的模仿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幼儿的天真和想象力。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引导幼儿欣赏动感的《清明上河图》、其他画家的名画,通过整体欣赏——动态欣赏——局部欣赏——整体欣赏《清明上河图》,提高幼儿对名画的鉴赏能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发展幼儿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师幼一同欣赏后,更能够了解到画家的伟大以及《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清明上河图 5

在上海游学的日子里,我非常高兴,老师带我们来到了闻名中外的中华艺术宫参观。在中华艺术宫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清明上河图》了。

本以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静止的画,可是,还没进去就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咦,怎么会有流水的声音呢?我正纳闷,发现迎面墙上的《清明上河图》竟然是活动的,流水声正是《清明上河图》的配音。图中,桥上车马来往如梭,行人熙攘;桥下渡船穿行,艄公劳作。城内商店鳞次栉比,生意兴隆;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听,清明上河图中,“哗哗”的流水声、叫卖的吆喝声、儿童的嬉戏声、牲口的叫声,鸟儿的唱歌声……汇成了热闹、繁华的街市交响曲。看,图上的人各种各样,有老人,有青年,有小孩,他们都穿着古代的衣服。大人们有的坐在店里喝酒聊天,有的在街上做买卖,有的在自己家门口的大树下劈柴,嘴里还发出“嘿嘿”的声音,有的站在江边,欣赏江中美丽的景色,有的坐在游船上,边听音乐边欣赏沿途的风光,有的骑在马背上,神气十足地在街中心走着……看,那边有几个小孩还在追逐嬉戏呢!“真是太神奇了!”我不由得发出赞叹。

我正看得津津有味,《清明上河图》渐渐地暗了下来,换成了黑夜的时段,我更加惊讶了,原来刚才我观赏的是《清明上河图》的白天,夜晚的清明上河图又是另一番景象,刚才的店里已经点起了灯,人们依然在做生意,街上也有不少的行人走过,巡夜的工作人员背着大刀,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动。一队骆驼驮着货物正从街中穿过……

听老师说:“《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所画,展示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是中国绘画中最著名的传世风俗画长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如今,《清明上河图》穿越了历史时空,竟然变成了活动的,现代的科学技术真了不起!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清明上河图 6

活动目标:

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感受画面的美。

活动准备:

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题。

——小朋友,你们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吃青团 ,划龙舟,上坟祭拜先人,扫墓)

——在很早很早的古代 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画家 ,他把汴京(汴京呢就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都画在了一幅很长很长的画卷上,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就是北宋张择端大师,这幅作品叫做清明上河图,它是我们中国十大名画之一 ,小朋友们看这就是清明上河图,你们见过这幅画吗?那我们现在就跟着优美的音乐来一起欣赏下这幅画

二、欣赏整体画面。

1、教师出示挂图。

--这里描绘的是汴京郊野的风光,在郊野的小路上走来一群抬轿人,里面坐着一位老夫人,他们正踏青扫墓归来。

--这里描述的是汴河两岸小镇的风光。在小镇上有一排排的房子, 房顶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接着往下看,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什么(船),那木船在什么上停泊着啊(水)这是一条河,这条河叫做汴河。(

--船身都有什么样的花纹啊(许多点点 ,横线)船身是有许多的。点点还有横线组成的,船头尖尖的十分漂亮

--在往下看看 ,横跨在汴河上的是一座弯弯的木质拱桥,这座桥弯弯的像什么(西瓜,月亮,镰刀)这座桥弯弯的像彩虹,所以啊人们叫它虹桥

---再往下看看,这里有一条街道。街道上有许许多多的什么啊(人) ,街道两旁又有什么(房子),那房顶是什么颜色的(黑色)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街道也画成黑色那会怎么样(看不清出,分辨不出来了)

---小朋友们再看看,这又是什么啊(牛)那这个呢(轿子)牛和轿子都是我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么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货车出租车一样。

---再看看,这是一座高高的什么啊(城楼)你们看楼顶是什么形状的啊(三角形)三角形里有些什么的线(竖线)那这里是墙身和阶梯,他们是用什么线画出来的呢?(横线)这里是城门,我们穿过城门回来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哇这里给我们的感觉怎么样啊(非常的热闹,繁荣,人好多),那他们在干什么啊(有抬轿子,骑马,聊天的,上去指指哪里在聊天,挑担的)这条街非常热闹,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我们在往下看看,这也是一条热闹的街道。

三总结。

刚才我们欣赏到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的内容,张择端大师在这幅长卷上共绘画了1643的人,每个人做的事都不一样,各种牛,马牲畜有5、60匹,大小船只有20多只,房屋桥梁有30多栋,我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能达到这样的一个水平,所以说《清明上河图》是无价之宝。现在它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四、学学画画。

1、老师现在把几幅图都挂到上面, 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画一画,比如有的--小朋友喜欢画房子,画房子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同角度看房顶不一样)

--要画城楼,注意什么(楼顶形状是三角形,三角形里有竖线,墙身和阶梯的线是横线)

--你也可以以选择你喜欢的人画一画,比如抬轿子的,骑马的,聊天,挑担的人)

--如果你要画虹桥,(桥弯弯的形状)

--画船时应该是怎么样(船头尖尖的 ,船身的图案

清明上河图 7

一、补充成语。

车()马()人声()()()次()比

惟()惟()()()攘攘()肩接()

一()不()()()而止五()十()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清明上河图》是()代画家()的作品。它表现了当时都城()和()河两岸()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

2.这件作品()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